■人物档案姓名:梁锐明职位:珠江时报社《梁心帮办》栏目负责人荣誉:《梁心帮办》栏目先后获评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和广东新闻奖三等奖、梁锐明个人获得由省委宣传部命名的第五批广东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2015年,阿里公益第三届“正能量公益记者”评选中,梁锐明获得提名奖。珠江时报记者/雷彬摄
■2013年,一只受伤的鹦鹉飞进平洲一家厂房,工人向梁锐明求助处理。梁锐明把鹦鹉送到中山公园佛山市野生保护动物救助站。(受访者供图)
■2011年,帮办栏目为黄女士追回1万多元被骗款,事主送锦旗答谢。珠江时报记者/雷彬摄
■《梁心帮办》栏目部分版面。十年来,凡是接到市民求助,梁锐明与帮办记者都会及时跟进并尽力解决。
今天是“3·5”学雷锋日。日前,省委宣传部命名了第五批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本报记者梁锐明获评第五批广东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也是佛山唯一入围者。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凭借什么获此殊荣?
昨日上午9时,珠江时报社里一片忙碌景象,记者忙着采访赶稿,编辑围坐一起讨论当天的选题。此时,梁锐明的办公室里,不时传来讨论声,他正与另一位记者讨论刚刚收到的一条帮办线索,“要了解清楚求助居民的问题,听清楚他们的想法,这样我们才好有针对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这样的情景,梁锐明坚持了足足十年。义无反顾助人是梁锐明常做之事,同事们亲切地叫他“梁大哥”,被帮助过的对象都热络地唤他“老梁”,这些称呼背后,都带着对他深深的敬意。十年间,梁锐明一直默默地用行动,坚持着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公益事业的热爱。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已坚持了十年
,如今仍在坚守
踏入记者行业,梁锐明主要负责的是社会民生领域新闻。每天走街串巷,梁锐明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倾听了很多市民的声音,也让他不断地思考如何立足民生,为市民采写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转折发生在2009年5月。当时,珠江时报创办了《梁心帮办》栏目,栏目定位是“讲良心、办实事”,诚心接听接收群众来电来信以及来访求助,竭尽所能为人民群众解决民生问题。
这也是梁锐明一直很想做的新闻,恰恰,他身上特有的记者气质——较真、激情、扎实、认真,与《梁心帮办》栏目的定位不谋而合,因此,梁锐明成为了撑起《梁心帮办》栏目的“最佳人选”。
多年积累下来的社会民生新闻采访经验,在梁锐明身上练就了一股“坚持不懈”的韧性。梁锐明至今清楚记得,“一开始的时候,《梁心帮办》栏目只有我一个人负责全部的采访,忙起来的时候,一天接到好几个报料电话,有时候为了一个新闻,来回辗转很多个地方。”
慢慢地,《梁心帮办》栏目影响力越来越大,加入栏目的记者越来越多。从帮办记者,做到栏目负责人,十年间,梁锐明一直秉承栏目初衷“讲良心、办实事”,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价值观。
到底是怎样一种力量支撑着梁锐明如此义无反顾地坚持了十年的帮办,从不停歇?记者在与其对话过程中,听他说得最多的词就是“良心”。
梁锐明的笔名是“梁心”,与“良心”谐音。“我们做这个栏目就要讲良心,真正为老百姓办成实事。”对于梁锐明来说,每解决好一件市民报料的帮办事件,相当于做成一件好事。
事实上,做成一件好事并不难,但是,梁锐明已坚持了十年,如今仍在坚守,确属不易。
初心不改尽力而为市民找到我们,就是对我们信任
在梁锐明的办公室里,他一直都珍藏着群众给《梁心帮办》栏目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大众的耳朵人民的眼睛”“烦恼伴我十七年梁心介入一朝解”“讲良心办实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面锦旗和每封感谢信的背后,都暗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采访故事。
比如女儿通过《梁心帮办》栏目,找到了失联一年多的老父亲;桂城老太太通过《梁心帮办》栏目,终于追讨回被无良商家骗取的一万多元;大沥银丰花园小区的居民通过《梁心帮办》栏目,终于可以看回电视……
每解决一件帮办实事的背后,梁锐明与其他《梁心帮办》栏目的记者都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我都会坚守帮助大伙的心。即使面对很多问题和困难,我也会坚定方向去做,这也是创办《梁心帮办》栏目的初心。”梁锐明说。
事实上,自栏目创办以来,梁锐明收获群众送来的锦旗10面、感谢留言无数。然而,在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1年帮办的一件事。
当时,里水白岗村委会大文教村小组的彭村长来电求助说,由于父母的原因,他们村阿绣已经17岁了,但还没有户口。经过调查,梁锐明发现这件事相当复杂,“时间跨度太大了,一些材料因政策或行政区域的调整,现在已经无效了,而当时的经办人也换了。”回忆整个帮办过程,梁锐明不禁感慨道,帮办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
“一个人如果没有户口,对生活和前途有多大影响很难想象。”坚持着为民办实事的初心,虽然给阿绣上户口的过程很是艰辛,梁锐明依然不放弃,他带着阿绣和彭村长找了一个又一个部门,协调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在协调和努力下,阿绣终于成功入户。
“那时候女儿将近毕业,在她最需要户口的时候,终于实现了户口梦,真的很感谢梁记者他的帮忙。”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年,但是每每提起时,阿绣父女总是满满的感激。
类似“阿绣上户口”这样的棘手案例还有很多,最后都凭着梁锐明一股“坚持不懈”的韧劲,事情得到圆满解决。的确,面对各种不同问题,梁锐明总是不断地想办法去克服,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市民既然找到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一种信任,无论如何,能解决一件事是一件事。”
心怀大爱小事做起“有困难找帮办”成市民口头禅
《梁心帮办》栏目自推出以来,成为了珠江时报的品牌栏目。只要市民来电反映,无论大事小事,梁锐明与帮办记者都会第一时间受理、核实原委、联系部门,并且跟进问题解决情况,然后在报纸上告诉读者帮办的情况。
“我们一直坚持做《梁心帮办》栏目,既为市民发声,又为部门与群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在梁锐明看来,《梁心帮办》栏目,正是搭建起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发挥协同功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
在梁锐明的眼中,一切“小事”只要与民生相关就是大事。正是这种“民生无小事,件件有回复”的态度,《梁心帮办》栏目赢得了读者的认可,“有困难找帮办”也成了市民的口头禅。
前不久,梁锐明就通过与部门协商沟通,为社区市民办成了一件大实事。曾有市民致电反映,他们所在的小区物管公司撤离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小区的垃圾没人清理,整个小区脏兮兮的,而且大门也没人看守,让居民感到生活不舒适、不安全,希望《梁心帮办》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梁锐明反映情况后,当地社区居委会对此高度重视,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同该小区原先的物管公司沟通协调,让该公司继续管理三个月,之后再研究该物管公司的去留问题。经过社区和街道相关部门的努力,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让小区大门有人把守,居民都能过上平安年。
不抱任何功利心,坚守情怀,坚持己见,无私付出,这就是梁锐明,一个“帮办记者”十年来坚定向前的原生动力,这也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应有之义。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
新闻推荐
传承名医经验 弘扬中医文化 杨小清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本报讯(记者杨丽)2月28日,杨小清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在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市中医药局、市人民医院负责人出席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