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张一凡□刘兵
那些年,我记得奶奶度夏的“标配”是:一把轻盈的鹅毛扇,一个圆溜溜的袖珍小茶壶,穿着黑色仿府绸大褂,颠着小脚在家里忙进忙出。
每次母亲下班,关切地问她:“婆婆,热吗?”奶奶不停地晃悠着鹅毛扇,揩着额头上渗出的细汗,摇摇头,笑道:“我一个老婆子,在家里尽做些小事。不比你们在外面冒着酷暑挣钱养家。我热个啥子嘛!”
奶奶的大半辈子没见过电风扇。她觉得百姓家里摇摇扇子,吃点清淡的菜,喝点绿豆汤,晚上躺在竹床上纳凉,一家老小能在一起谈天说地,这样度夏就很满足了。
后来跟隔壁左右的邻居们聊天,奶奶这才听说出现了一个消夏的“神器”——电风扇。那玩意“吃电费”。摁一下,就自动来风,吹得周围凉悠悠的。可在小县城里,只有少数家境好的人才有。奶奶始终想不明白,电扇能出风是啥原理呢?安不安全啊?虽然耗电,但也是盛夏时分花钱买享受吧!
直到那一天,奶奶从隔壁二奶奶家闲坐回来,夸张地说起了她家屋子里配的落地扇。一个沉重的大铁盘托在地上,上面的叶片转起来稳稳当当。二奶奶还给几位老人演示,摁这个钮,可以摇头;再摁那个,能定时;还有这几个扭可以调风力的大小。二奶奶神情自得地说,她的孙子在广东那边做生意,发了点小财,特地买了这个玩意捎回家,以孝敬老人家。
看着奶奶眼里满是羡慕,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父亲心中一动,若有所思。趁着那次去省城出差,父亲花了一个月的工资,找了熟人,买了一台当时最流行的落地扇和一把吊扇。吊扇安在客厅里,落地扇放在奶奶房间的床边,说是给她老人家专用。尽管事后心疼钱,但奶奶还是把几个熟识的婆婆和婶婶拉进房间里,好好地炫耀了一番。
从那时起,奶奶白天根本舍不得开落地扇,把它擦得亮亮的。临近傍晚,奶奶叫我们两个半大的小子帮忙抬落地扇,牵出接线板,摆在小院的餐桌边。落地扇左右“摇头”,摇出阵阵清凉的风。一家人吃着简单的饭菜,谈天说地,讲着度夏的趣事,其乐融融。吃完晚饭,我们搬出竹床,奶奶又叫父亲把落地扇对着孙子孙女睡的方向吹。我们一边吃西瓜一边听奶奶讲故事,畅谈以后的远大志向。到下半夜,奶奶移位到客厅,和母亲睡一张竹床吹吊扇。
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些,父亲配了几台“鸿运扇”,还有壁扇。父母和我们哥俩都是共用一台,姐姐和奶奶各享一台。到那个时候,奶奶才真正拥有自己的电风扇。
那年夏天,奶奶突患重病,住进了县医院重症室。我们去看望她,帮忙护理。奶奶偶尔清醒时,觉得室内并不热,也没见有吊扇。姐姐告诉她,这是病房装了空调,更高级呢!
奶奶用无力的手把我们逐个摸了摸,慈祥的脸上滚落下泪珠,喃喃道:“好日子来了,可惜我陪不下去。以后多听父母的话。长大后挣钱买个这种空调,让奶奶在天堂里也享受一下……”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梁海祥)首次在网上举办的第127届广交会圆满闭幕。记者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获悉,截至昨日发稿时,中国银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