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曹劲带领同事投入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研究工作中,希望以主题游径串联起散落在城市里的文化遗产,让人们追忆并找寻自己的文化脉络,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凝聚力,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下的城市生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对于共建人文湾区有何意义?近日,深圳商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
深圳商报:为何想到用游径的方式串联粤港澳三地的文化遗产?
曹劲:三地以岭南文化为本根,进而形成不同文化特色和相互间独特的文化关系,留下璀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见证、诠释着一脉相承的久远过往。现在广东省内共有超过25000处不可移动文物,港澳地区预计近8000处。用游径的方式串联、利用这些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正是为了讲好湾区故事,共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
深圳商报:文化遗产游径具有怎样的特点?
曹劲:文化遗产游径是指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想通道。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要以粤港澳三地共有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通过有效串联,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针对不同主题,把湾区相关的资源点进行梳理,同时考量其可游性、可达性,最终筛选出各条线路的资源点,串联成线。
深圳商报: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在国内是首次提出?以前国内外有相似的做法么?
曹劲:关于文化线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丰富的实践,例如欧洲文化线路、美国国家遗产廊道和历史文化游径。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在国内是首次提出,它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但是又具有契合国情、富有地域特色的鲜明特点。
深圳商报:首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近日发布,可否透露一下未来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计划?
曹劲:文化遗产游径是一个持续的工作,我们会继续寻找三地共通的主题,不断拓展、丰富游径线路,按照初步计划,大概通过3年左右时间,形成系列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付怡、通讯员粤应宣报道:鉴于2号台风“鹦鹉”已移出广东境内,对广东大部地区风雨潮影响明显减弱,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