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佳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成立于1945年6月。其前身是1939年7月成立的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1940年4月成立的敌后抗日游击小队和1945年2月成立的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潮汕党组织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领导潮汕地区神圣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1937年初,于抗日救亡浪潮中恢复和重建起来的潮汕党组织,在抗日宣传活动的先进分子中,组织了秘密的“华南抗日义勇军”。不久,又在潮汕城乡组织了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为青抗会)等公开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潮汕党组织在这些团体的先进分子中发展了大批党员,加强了党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同时通过这些团体,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和宣传、训练群众的工作,从而在潮汕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1939年6月21日,日本侵略者攻占了汕头市,接着又侵占了澄海和潮安县城。在汕头市沦陷的当天,按预定计划,汕头市青抗会员撤退到桑浦山一带集结,于7月7日成立汕青抗游击队(即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游击队改变番号,开赴前线,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取得累累战果。1940年4月,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被迫解散,形成了抗日游击小队,战斗在潮(安)、澄(海)、饶(平)和潮(阳)、普(宁)、惠(来)地区,狠狠地打击了敌伪顽势力。1942年6月,由于“南委事件”,潮汕党组织暂时停止活动,但主要领导骨干,仍然在坚持战斗。1944年冬,经党中央同意,潮梅特委派林美南领导恢复了潮汕党组织的活动。此时,日本侵略军为了打通广汕线,入侵潮汕腹地,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城相继失守。林美南和地下党其他负责同志,根据党中央和广东临委指示精神,果断决定开展公开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广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一呼百应,纷纷借枪筹款,组织抗日游击队。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发动后,1945年2月28日,于普宁白暮洋村正式成立“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党代表林美南、大队长王武、政委曾广、政治处主任林川,并发表了《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宣言》。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后,紧密依靠人民,团结发动群众,运用了抗日游击战术“迅速、秘密和坚决”的原则、“突然袭击进攻”的基本形式,在敌后开展积极的游击活动。
党的七大闭幕之后,广东省临委贯彻七大的政治路线,并遵照中央关于“以湘粤赣边区为中心,东联闽粤赣边,西联湘粤桂边,迅速建立华南战略根据地,开创南方新局面,使之成为夺取全国抗战最后胜利和制止国民党挑起内战的战略一翼”的重要电示,对广东工作进行新部署。6月下旬,将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南抗日纵队的六支纵队之一,林美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3个支队,约2000人。
1945年8月13日,敌后游击小队和小北山抗日游击队以及普宁中队在潮安居西溜汇合,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队员350人,下辖独立大队,大队分设4个中队和1个侦察班。正当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潮汕的国民党顽固派极为恐慌,于1945年8月17日调动了600多人,兵分三路,从赤鼻岭、世田村和居西溜背后山向居西溜围攻。因敌众我寡,支队长兼政委周礼乎和其他9位同志壮烈牺牲,残忍的敌人砍下烈士的头颅,挂在揭阳县埔田圩城楼上示众。潮澄饶县委书记吴健民接任政委后,整编为1个大队,下设3个中队和1个短枪队,人数160多人。同时根据县委的决定,把武装队伍拉上凤凰山。接着,又根据韩江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林美南的指示,由大队长李亮带领,把部队开到大北山与韩纵第二支队汇合。1946年6月,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韩江纵队奉命抽武装骨干48人,同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其余人员分散隐蔽,同时留下一支潮汕特委直属武装工作队,继续坚持隐蔽斗争。
在6年多的战斗历程中,韩江纵队在极端困难和险恶的环境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秘密到公开,坚持敌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经历了主要战斗50多次,歼灭敌伪顽890多人,缴获各种枪770多支,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有100多位同志为民族解放事业壮烈牺牲。
在6年多的时间里,韩江纵队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英勇战斗,狠狠地打击了敌伪顽势力,教育和鼓舞了潮汕人民,锻炼了大批干部,积累了武装斗争的正反经验,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贡献和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新闻推荐
8月4日,最新修订的《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将于202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4年12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