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台李公祠
收藏于阳春县博物馆的“福”字木匾。熟悉影视剧的朋友们,对于古装剧中的“总兵”“武举”这些称呼,一定不陌生。影视来源于生活,这些名号,在历史上自然都是真实存在的。在广东各地的博物馆藏品里,与之相关的文物并不鲜见。比如一块藏于阳春县博物馆的广东右翼总兵官李惟扬“福”字木匾,就告诉了我们这位清代的武将的若干日常细节,让我们可以一窥当年广东社会、军政之一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陈鸿钧提供
手握重兵的“总兵官”
这块木匾,略残,长239厘米,宽80厘米,通体鎏金,制工精良。木匾正中阳刻行书“福”字,字大约46厘米见方,“福”字周边浮雕四条游龙及瑞云纹;匾左右两端阳刻楷书款:“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一日,赐广东右翼总兵官李惟扬”。
广州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鸿钧告诉记者,李惟扬(1683—1756),广东阳春县人。据光绪《阳春县志》载,其人原名修先,号崧台,康熙五十年(1711)乡试武科,登解元。五十一年(1712)京都会试登武进士,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钦此殿前侍卫,授狼山游击。雍正元年(1723)擢为涿州参将,升任浙闽督标中军副将,调福建延平城守副将,累迁广东左、右翼镇总兵官,赏戴花翎。乾隆十五年告老归里。故居在阳春城南岗美镇隆岗村,今当地李氏族人建有“崧台李公祠”“荣禄大夫祠”“李氏宗祠”,该御赐木匾即为祠堂故物。
总兵,听起来熟悉,那么这个“右翼总兵官”到底是个什么官呢?“清代绿营兵制,其编制为标、协、营、汛,分别由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提督、总兵所统辖,人数时有增减。由总督直辖的称督标,约5500人;由巡抚直辖的称抚标,约2000人;由提督直辖的称提标,约14500人;由总兵直辖的称镇标,各镇所辖兵额不等,共约46000人”,陈鸿钧解释,“绿营兵专职军事长官是提督,受督抚节制,但总督和巡抚只属兼职,陆路和水陆提督亦属总管,实际带兵者还是各镇总兵官”。也就是说,这位李惟扬,是一位手握重兵的“实权派”。
李惟扬为官三十载,8次受皇封,享年74岁。他在当地的故居已修复好,可供游览。据传他生前练武使用的大刀,现也保存在阳春县博物馆。在当地一直流传着“大刀李惟扬”的传说,说他少时师从一外来僧人学武。僧人要求李惟扬必须舞动150斤重的大刀后,才有资格进入皇帝的金銮殿面试,并到当时的阳江城仿照三国名将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样子,订做了一把150斤重的大刀,请人抬回去交给李惟扬。今天阳江是著名的“中国刀剪之都”。“大刀李惟扬”,也是这座名城的一段佳话。
考武举也要测文化课
从履历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李惟扬是武举出身,可谓真正的“科班”身份。
武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军事储备人才的一条官方途径,被视作习武之人人生进阶的“正途”。陈鸿钧说,清代武举,与前代相比,更加完备和制度化,与文科一样,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被录取的人,分别有武生、武举、武进士等称号。各级考试,一般是三年一次,考试项目分外场与内场,“外场比试步射马射、弓刀石锁,先试马步射,纵马二回发六矢,中三矢者为合格,缺一者不得参加步射。步射发九矢,中五矢为合格。马、步射后,再参加拉硬弓、舞大刀、举石锁等比力气的考试。弓有八力(十斤为一力)、十力、十二力;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以重量定等级,规定拉硬弓要三次开满,舞刀要胸背舞花,举石必须离地一尺。”
请注意,考武举可不能是大老粗,因为还要考文化课。但有前提条件:在武术类考试三项中必有一二项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文化考试,称为“内场”。“内场考试要写试策二篇、论文一篇,以《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司马法》等书出题。不过当时习武之人确实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写论文确有困难,后来就改为默写《武经》一段,约百馀字”,陈鸿钧说,“但要求默写准确,不能错乱或随意涂抹,字体虽不统一要求是馆阁小楷,但字迹必须工整,否则为不合格。“录取时,却以外场为主,内场为辅,录取者为武进士。”
阳春当地父老相传,李惟扬之父曾任一县教谕,也就是教育方面负责人,抓李惟扬的文化课抓得很紧。李惟扬后来著有《嵩台诗集》,颇具文采,称得上是文武兼备。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黎存根报道: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文旅消费惠民补贴活动今天启动,总值1000万元的补贴可用于2020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