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者已能顺利进行工作。
3年前,当装修用的锯齿骤然割裂泽宇(化名)的左手手筋后,8级工伤、4级伤残,让这个原本正常、健康、上进的青年,一度颓废到消极厌世。这场意外,让年轻的他成了典型的“爪形手”,手指蜷曲,腕关节以上回缩。功能损失殆尽,抓握一瓶矿泉水的力度都没有。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的功能康复和职业康复的双重辅助下,泽宇的残手得到了改善,而创业、就业一人,一户脱离贫困,也成了他最真实的写照。逐渐康复后的他,率领11人的团队从事ARVR、新媒体应用,一年的营收达到了300万元规模。
“类似泽宇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工伤职工,大多是30-40岁之间青壮年,他们本是家庭的支柱。伤残、意外于他们和家庭而言,就意味着丧失经济来源,导致因残致贫。我们的工作,就是评估、训练出他们的劳动能力,让他们重新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职业康复科主任卢讯文表示,2012年至今的8年多时间里,他们已为工伤职工进行了14340人次的职业康复,另外还有3633人接受了个案管理模式的职业康复。前者的总体就业率超过了70%,而个案服务的就业率达到了80.5%。
案例:工伤后的人生逆袭
2017年受伤前,泽宇是一个小有成就的装修师傅、合伙人。而一次赶工期,装窗帘的工作,锯齿切割机划破了他的左手手腕。他丢失了一段手筋,重新接驳后,左手形同鸟爪,近乎丧失了全部的抓、握和精细动作能力。当时34岁的湖南汉子,彻底颓丧了,出院后即便是大夏天,都会把残手藏在腋下、裤兜里。
无法从事装修工作了,求职也一再受挫。“本来谈得挺好,一看手部情况,对方就婉拒了,这太正常了,都是找工人来工作,不是招一个人来要照顾。”
泽宇告诉南都记者:“当时真的想到过死,一了百了。”最颓丧的时候,工伤康复医院给了他希望。
几次康复、手术,爪形手的肌张力有所改善。更为关键的是,医院设置的职业康复科,给了他生存下去的希望和技能。他接受了视频、网店、Photoshop和三维制作的50多个课时的职业康复训练。这为他后来从事VRAR及新媒体方面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真的特别感谢医院,在我最最低迷的时候,不仅把我扶上马,还送了我一程。受伤之后第一年,我就靠着省工伤康复医院给予的一些装修、窗帘安装业务,支撑了生活。”
而今,泽宇的生活算是回到了正常轨道,他和另一名工伤康复的病友合伙开设了一家新媒体科技公司,去年的营收已经达到300万元规模,“已经成了一家知名电信企业的线上展厅方案提供方”。
助力:职业康复帮伤残者找回自信
医院工伤康复科资深治疗师李嘉敏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我们也在政策支持下开展过一系列的培训。”李嘉敏告诉南都记者,在职业康复科康复后,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患者目前已超过100人。“这些人都拿到了重新就业、上岗的敲门砖。”
目前,省工伤康复医院的职业康复科不仅能为患者提供职业康复评估、训练,也开发出了诸如汽车模拟、搬运、建筑、收银等40多个工作站点,让患者在这里接受躯体康复的同时,逐步恢复劳动能力。“去年出院的患者中,成功就业率达到80%,其中,返回原岗位的有65%,从事新岗位的有15%,另外,还有10多位像泽宇那样开始创业。”
职业康复科主任卢讯文的统计则更为详尽。据他介绍,从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2012年启动新院区以来,场地扩展后的职业康复科,一共为伤残职工提供了14340人次的职业康复,康复后就业率总体超过70%;8年来还一对一地为3633人提供了个案管理式职业康复训练,这一群体的就业率更高,达到了80.5%。“没有接受职业康复的伤残群体,就业率只有48%。伤残职工年龄大多介于30-40岁,一人就业,一家脱贫,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卢讯文表示,当前困扰职业康复事业发展的问题仍有不少:比如重赔偿、轻康复的大环境,让职业康复的惠及面有限;社会、单位对于伤残人士回归岗位、工作的支持度有限,无障碍设施尤其是工作场景的无障碍设施较少。“最关键的还是伤残职工本人要克服畏难情绪,因为如果形成了医疗依赖,再好的职业康复也难以起到效果。”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黄黎锋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刘文刚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主任中医师记者殷鑫通讯员黄咏欣日前,一则新闻引人唏嘘:一位老人在外出散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