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护理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
记者张斯琪
通讯员锁卓琪
太阳晒、高温烤,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就开始千方百计地“散热”,通过毛孔打开、出汗。如果在高温环境中,当人体出汗量超过了平常,就表示体温调节中枢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这是中暑的前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护理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陈兴华指出,中老年人不易发现自己中暑,所以要学会观察不典型中暑症状,并做好防暑自救措施。
别把心梗前兆和中暑搞混
中暑和心梗都会出汗,中暑时出汗部位通常在前胸、后背、额头、脖子、腋下等。但心梗发作时,出汗部位则在脖子、额头、手心、脚心等,而且多为冷汗。所以要学会辨别心梗前兆和真正中暑的症状。
陈兴华指出,心梗发作时,皮肤温度相对较低,即俗称的“冷汗直冒”,但中暑出汗时,皮肤的温度则相对升高。心梗的病人大多有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病史,假若心绞痛在近一个月内症状逐渐加重,且持续时间较以前长,这是临床上所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特别要警惕心梗的发生,而不要因为冒冷汗、头晕而误认为中暑。
当发生心梗时,应把病人移到阴凉处并立即拨打120。平日应多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练气功等。不要逆风行走及快步登高,秋冬季活动时要注意保暖。
暑热天,要警惕“室内中暑”
通常中暑会发生在户外烈日下,但陈兴华提醒,中老年人也会发生“室内中暑”情况。即使高温天气,有不少老年人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开空调,也不爱喝水,这样长时间待在室内的环境下,体温会迅速上升。此外,由于老年人身体原因,对室内外温度变化感知较迟缓,所以当汗流浃背或高温难忍时,才知道自己身体内部难以承受,也就发生了中暑迹象。特别是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疾病等老年人,中暑多以重度中暑为多见。
所以当室外温度超过38℃,室内温度超过36℃,就应该赶紧开空调给自己降温。或多饮水、多食果蔬、用凉水洗脸擦汗降体温。此外,高温天气会使人变得烦躁易怒,夏季中老年人日常应劳逸结合,让大脑和身体适当放松,以免发生“情绪中暑”。
机体缺水导致中暑“假”象
人体体重的60%由体液构成,主要作用是调节体温并运送营养成分到全身。然而上了岁数之后,体内可以存储水分的肌肉量下降,体液比重将减少至体重的50%~55%。同时,老年人往往感觉不到口渴,所以经常会忘记喝水。等到感觉口渴时,很可能已经身处脱水状态。如果不注意避开直射的阳光并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体内水分不断流失,出现脱水状态,也就是轻度中暑状态。如果没有发现自己中暑,继续发展则会向中度中暑过度。
所以,中老年人要日常注意补充体内水分,多饮水和多吃果蔬。
小贴士
备好五招,中暑远离你
金秋国庆即将到来,中老年人出门旅行记得做好防晒防暑热的工作,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才能避免中暑、感冒、发烧症状。
1.做好防晒措施:夏天出门时间应避免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
2.衣服要透气:帮助身体散热。
3.保证足量饮水:每天喝4~6杯水,多吃蔬菜水果。年轻人运动后可适量喝一些功能性饮料,防止电解质紊乱。
4.午睡:保持好充足睡眠,中午午睡半小时,能避免劳累和中暑风险。
5.备好防暑药,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需要提醒的是,藿香正气水使用不当,也会加重中暑症状。“藿香正气水”主要适用于夏秋季节因贪凉、贪食冷饮所致的风寒感冒伴胃肠症状者。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徐振天,通讯员王梓桐、周会媛、高健刚报道:近日,广州地铁十一号线全线最长的区间隧道——广州东至云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