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江门市委会代表欧阳能发言。
民建江门市委会代表胡悦玲发言。
农工党江门市委会代表贾翠霞发言。
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代表黄晓东发言。
市政协香港区联络组代表何金松发言。
民盟江门市委会代表陈娅发言。
民进江门市委会代表黄伟方发言。
致公党江门市委会代表黄月嫦发言。
市工商业联合会代表黄德宗发言。
市政协澳门区联络组代表黎瑞芳发言。
昨日,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隆重开幕。来自民革江门市委会、民盟江门市委会、民建江门市委会、民进江门市委会、农工党江门市委会、致公党江门市委会、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以及市工商联和市政协香港区联络组、澳门区联络组的代表,就江门的热点、重点发展问题,提出了具体且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抢抓大湾区发展机遇、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加快智能制造、促进科技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打响“少年中国说”品牌……这些发言凝聚了与会者对江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体现了心怀家国、情系百姓、牢记使命、尽责有为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本报今予以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民革江门市委会:
加快中国(江门)“侨梦苑”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江门要积极推进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的建设。创办于2015年12月的“侨梦苑”作为江门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做实做强,以“侨梦苑”建设为契机,助推江门市积极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民革江门市委会认为:一要完善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侨梦苑”国家级平台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的专项政策支持,优先在中国(江门)“侨梦苑”先行先试。二要主动借力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省侨务部门掌握的丰富的侨资源,以及江门市海外侨务资源网络、市人民政协平台、商业化中介平台等资源,为江门“侨梦苑”献计出力。三要推动建设工作脱虚向实,进一步完善“侨梦苑”工作小组机制,积极争取申报广东省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盘活鹤山合成农场、台山海宴农场、恩平大槐农场三个华侨农场资源,建立江门网上“侨梦苑”等。
民建江门市委会:
以智能制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质量不高是当前江门市经济发展突出的问题之一。民建江门市委会调研认为,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及高新技术应用程度和智能化制造水平较低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江门市2018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是39.09%和9.26%,低于中山、惠州、东莞、珠海等地,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江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建江门市委会建议,下大决心,加快智能制造步伐,推动江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优化顶层设计,制定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二要制定以智能制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步走”计划:第一步,做好规划布局;第二步,以“机器换人”为契机,加快智能化改造应用;第三步,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整体格局;第四步,大力推动研发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要加大保障协调力度,提高政策执行力。
农工党江门市委会:
加强江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8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开展试点工作,江门是全国首批54个试点城市之一。
目前,江门市已成立创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在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站、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三级平台的建立。为加强江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农工党江门市委会建议,完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完善资金协调和筹措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管理政策,可尝试将心理服务纳入全民医保范围,鼓励人们定期接受心理咨询、诊断、治疗服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阵地建设;加大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使“我们每个人都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
促进科技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门市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民营企业在经济贡献、财政税收、稳定就业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其中,科技型民营企业更是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然而,江门市在扶持民营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科技型民营企业仍面临着融资难与融资贵、引进人才困难、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
对此,九三学社江门市委会建议,要加快金融体系建设,对非国有金融机构开放市场,放宽其进入市场的条件,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自身融资条件,建立企业诚信体系,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要不断优化人才进驻环境,改善园区工作生活环境,在医疗保健、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上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科技型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创造条件方便企业人才职称评定;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速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重商安商的社会氛围,持续落实支持企业家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政府及社会组织帮助企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市政协香港区联络组:
加强与香港五大商会合作
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也是内地与国际联系的重要窗口。港商在江门投资总额占江门利用外资总额的六成,成为江门利用外资最大来源地。而五大商会是香港最具规模的商会,在加强香港与内地合作、促进国际对华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门经济社会环境稳定,制度体系包容开放,在经贸合作上有良好的基础。
因此,市政协香港区联络组建议,双方应结合两地的产业分布、资源优势等条件,进一步明确合作方向、合作内容、合作方式,打造产业合作平台,引导会员企业在江门大力投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同时,在江门商务部门设立对接香港商务的专员,全面统筹江门与五大商会的沟通联系,并与其建立经贸合作联盟,着力在产业融合对接、经贸合作推广、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探索建立“香港资金+江门产业”的合作模式。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满足香港青年创新创业需要,吸引其落户江门、扎根江门。
民盟江门市委会:
不断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水平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只有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江门市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江门市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面临诸多问题。
按照江门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对标不断完善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民盟江门市委会认为:要完善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机制,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统筹规划,创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态势,深入挖掘农村文化特色内涵,努力打造一批风格各异的特色非遗文化村落;要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加大乡村文化创意的培育,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品牌;鼓励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民进江门市委会:
整治改造村级工业园
当前,江门市正处于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加快江门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改造,是提升土地开发和利用率、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拓展江门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目前,江门市村级工业园主要集中在蓬江区荷塘镇、棠下镇、杜阮镇,江海区江南街道、外海街道和鹤山市的沙坪街道、址山镇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目前蓬江、江海两区土地开发强度分别为40%、49%,均已超过土地开发强度警戒线30%,面临土地资源发展瓶颈。对此,民进江门市委会建议,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村级工业园整治改造步伐;加强规划统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城乡一体化规划实施,盘活园区用地,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彻底解决各项规划不协调的问题;开展调查摸底,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村级工业园发展活力;完善配套设施,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整治。
致公党江门市委会:
尽快出台推进“三区并进”政策措施
在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下,2018年7月,江门市委提出了参照省的区域功能区规划,突破行政区域局限,以功能区为引领,推动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三区并进”,推动全市一盘棋,构建功能明晰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助力江门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对此,致公党江门市委会表示,为使江门市“三区并进”工作目标更清晰,工作更有指导性和针对性,建议尽快出台江门市推进“三区并进”工作相关政策措施;“三区并进”工作涉及交通、财政、土地、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针对性强,建议在各领域明确主要牵头部门去主导推动相关工作;研究建立市一级统筹协调机制;建议在《江门市2019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实施办法》基础上,构建在既有考核体系内科学考核各区发展建设情况的考核机制,以此督促工作落地落实,使各区工作推进更有抓手。
市工商业联合会:
发挥商协会在协同参与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商协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加强合作交流,在促进招商引资、市场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江门市商协会还面临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度还不够、手段还不多、作用还不明显等一系列挑战。
为此,市工商业联合会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商协会在协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商协会制度,及时解决商协会实际困难。建立多方联动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多样化合作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内部和区域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资源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活动成果追踪机制,努力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行业商协会促进产业互补,选择互补性强的产业,开展产业转移等活动。通过异地商会实现“以商引商”,积极打好“乡情牌”,实现商会间的“手拉手”。
市政协澳门区联络组:
打响“少年中国说”品牌
“少年中国说”是面向粤港澳台暨海外华裔青少年开展的大型文化交流品牌活动。自2018年创办以来,已发展成为江门加强粤港澳台及海外华裔青少年交流合作的品牌。但“少年中国说”资源力量较为分散,活动的影响力受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此,市政协澳门区联络组建议,江门应集中力量和资源,全面提升“少年中国说”的品牌效应,将其打造成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和侨务品牌。一方面,需要全面梳理全市各级各部门涉及港澳台以及华侨的青少年活动,逐步纳入“少年中国说”品牌;另一方面,整合港澳台和华侨的青少年工作经费,集中发力,并加强宣传策划,统一包装“少年中国说”品牌。此外,重点加强与港澳台教育部门对接,争取青少年发展基金和各大学校的支持,建立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模式。还可筛选海外华侨华人聚集区,争取当地政府和华侨华人的支持,逐步开展“少年中国说”系列活动。如将来条件成熟,可综合运用广东21个地市的华侨华人资源,将“少年中国说”打造成为国家对外的交流品牌。
文/图郭永乐林立竣朱磊磊张华炽凌雪敏
新闻推荐
老师们在参观开平市司徒美堂故居。《江门历史》课本。开平南楼纪念公园、司徒美堂故居、广海烽火台、海永无波、渔人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