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东莞的气温有所下降,天气干燥,早晚温差大,人们越发感受到凉意渐浓,这样的气候特点也使得一些疾病,如咳嗽等成为秋季常见病症。不少人常年受其困扰,多事之“秋”与咳嗽等作斗争便成为常态。事实上,秋季常见咳嗽并非无可救药,要预防、治疗咳嗽等秋季常见病,首先要正确区分疾病病症,对症用药。
秋季是咳嗽高发季节
秋季是由炎夏向寒冬转换的过渡季节,本就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进入秋季后,气候条件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特别是气候干燥的特性更加明显,空气湿度减小,这都成为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诱因。水分的缺乏也导致人的咽喉、鼻腔等有干燥之感。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燥之邪更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者皮肤毛孔侵入肺部。所以,一些身体状况本身很好的人在秋季也容易出现喉痒、咳嗽等症状。而对于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气候的变化也使得这些特殊人群在季节交替之时成为疾病侵袭的对象。
除了天气干燥之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疾病出现或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睡眠不足等,似乎已经成为一些上班族的生活常态。另外,从饮食的角度来看,过于辛辣的饮食习惯也会耗损体内津液,不利于增强抵抗力。
咳嗽是造成或加重其他疾病的因素
咳嗽是由于气管、支气管黏膜受到各种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刺激所引起,主要是起到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的保护性作用。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能够排除自外界侵入呼吸道的异物及分泌物,如痰液等排出,从而消除呼吸道刺激因子,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利于身体健康。从这个角度来看,偶发的轻微咳嗽随着痰液的排出而得到缓解,人们不必盲目使用止咳药。
但需要明确的是,咳嗽本身又是造成或加重其他疾病的因素,咳嗽也往往伴随咽燥、咳痰等症状,而且咳嗽往往存在长期反复出现、难以根治的特点,这也使一些人长期受到咳嗽的困扰,尤其是在夏末秋初,咳嗽本身容易高发,此时预防咳嗽非常重要。
咳嗽不止该怎么办
咳嗽分“温”与“凉”。肺气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肺气功能失调,则出现肺气不宣,反复咳嗽,但咳嗽也有温凉之别。温燥咳嗽表现为咳嗽偏热的症状,常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甚至痰中带血,咳声不大,咳不干净,鼻干咽燥,口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还可能伴有发热或微恶风寒,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凉燥咳嗽表现为燥咳偏寒的特点,常见干咳少痰,口鼻干燥,舌淡,苔薄白而干,脉浮或紧,可伴有恶寒或有热病,咽喉发痒或干痛,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等。
专家说,咳嗽的中医治疗可概括为“燥者润之”,然后再根据所感受燥邪的寒热属性给予对症处理。
比如,温燥咳有少痰、不易咳出、咽干鼻燥等特点,在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常见的方剂为桑杏汤等。凉燥往往容易与感冒混淆,如头痛、恶寒、发热,但无汗无痰,在治疗上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常用的方剂有杏苏散等。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选用润肺止咳化痰的中成药和单方验方。如枇杷膏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肺热燥咳。雪梨膏具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肺热咳嗽的病人。也可以用红糖和鲜山楂籽十粒,搅碎后服用。
对于容易咳嗽的人来说,“多喝水”绝不能当成一句轻描淡写的提示,而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多吃一些有润肺功效的瓜果和食品,如鸭梨、白萝卜、蜂蜜、鲜姜,或用之熬汤服用,也是一种缓解的方法。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
此外,对于向来容易犯咳嗽的人,可在每年秋冬来临前一个月开始用中药调理肺卫,益气固表一个月左右,可增强肌体的抵抗力,减少或减轻咳嗽的发生。亦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西药免疫增强剂。
保证起居规律,避免辛辣食物
对疾病的最佳治疗是预防,秋季咳嗽也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
首先,要保证生活规律,有充足的睡眠,同时进行适量运动,有益于增强体质。
其次,饮食是疾病预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病从口入”不无道理,要预防秋咳,就要尽量避免辛辣食物的刺激,从而保证体内津液不受损耗,因为辛辣刺激性食物往往会加重咳嗽,同时,饮食宜清淡。可以多摄入一些水果、蔬菜等易于消化且富有营养的物质,尽量避免饮用含碳酸的饮料。
第三,秋季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空气湿度下降,空气干燥。因此,秋季要注重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同时适当补充水分,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最后,昼夜温差增大也是秋季的一大特点,建议市民随身准备一件方便易脱的外套,以应对气温的变化。
(文/图姚梓婷)
3款秋季降燥食疗妙方
药膳:杏仁炖雪梨
材料:杏仁10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
功效:滋阴润肺止咳
烹制方法:将各物洗净,雪梨削皮,切成小块,与杏仁、冰糖一起放入炖盅,加入适量清水,隔水炖1小时。食梨,饮汤。此为1人量。
药膳:橘红沙参杏仁炖鹧鸪
材料:鹧鸪1只(约400克)、化州橘红5克、沙参10克、南杏10克、北杏10克、枸杞10克、生姜2片、精盐适量。
功效:止咳化痰、理气消滞
烹制方法:药材稍浸泡、洗净;鹧鸪、猪瘦肉洗净,切小方块。一起与生姜下炖盅,加入热开水1750毫升(约7碗量),加盖隔水炖约3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此为三四人量。
药膳:太子参核桃粥
材料:太子参15克、核桃20克、大米80克、精盐适量。
功效:补肺健脾化痰
烹制方法:先将太子参煎煮约30分钟后取汁,淘好大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太子参汁、核桃肉,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煮成稀粥,加入适量精盐即可。此为1人量。
新闻推荐
绘图:张思考如何鉴别真假化橘红?扫码可知“化州橘红,治痰症如神,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这是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