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爱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人喜好,也各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习惯——— 正是爱书人之间不同的个人喜好和阅读习惯,构成了阅读的差异性和包容性,使之成为一个缤纷多元、充满乐趣的个性世界。《张爱玲传》的作者余斌新著《有书和没书的日子》,显现出的即是“这一个”爱书人的个人剪影,他的爱书情结,他的阅读趣味,他的淘书经历……以及诸如此类与书相关、乃至“在纸质书上一晌贪欢”的种种轶事逸闻,无不在他的笔下展示出别样的风姿,引领我们走进一个爱书人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余斌也经历过一个胡乱读书的“书荒”的年代,因为无书可读,几乎所有能够到手的印刷品,无论读得懂也好,读不懂也罢,都要过一把读书瘾。一本书,可以手手相传到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干脆无头无尾的地步;一本小说,则可以经过成千上万人之手,辗转流传,相互传抄。直到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一书难求的排队购书的景象,依然是全民阅读时代的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靓丽风景。
如同从那个“书荒”年代过来的许多爱书人一样,余斌同样也是一位趣味至上的“杂食动物”。他喜欢随意翻书,将“新买书堆于枕边,烟茶列于床前,人则斜倚床上,取书随意翻看,或读数页,或只看一后记,甚或只看看封面,一巡过后,这才择一惬心当怀者,慢慢读来。”他喜欢读闲书,因为既为闲书,即轻松易懂,不必打点起十二分精神去对付,可收全身放下、游戏三昧之功效。他将爱书与好饮两相比较,以为好饮不过图一时之醉,爱书则是每日之需;他将爱书与偷情两相比较,以为偷情只是干柴烈火、须臾而尽,爱书则如老夫老妻,足以白头偕老。针对于藏书,余斌这样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书结缘者,当作如是观。”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不拘形态、深谙阅读三昧的文字,最得爱书人的欢心。
那种以绝少的零花钱去购买小人书的“慷慨的豪气”,那种夜以继日地抄书的激情,那种阅读残书时无以终卷的无奈和怅然,那种偷读禁书时的“五雷轰顶”与得意忘形……每每忆及,总是令我心怀欣喜。余斌说,自小到大,他与书的缘分,可总结为四个字 “未免有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字,余斌才会与书结缘,并念兹在兹,甘守寂寞,与书相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字,余斌才会在恋恋于纸质书之余,将爱书的感受公诸同好,抒发出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怀。 (慧 远)
新闻推荐
公办幼儿园“一位难求”,民办幼儿园名额有限,合肥市部分地区幼儿园近日上演“报名大战”:数百家长为了争报几十个入园名额,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