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斌把刻字当成艺术创作。
▲小小的刻刀就是刘汉斌的笔。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人们游览古建筑,常能见到木刻的楹联、牌匾。那些刻进木头里的文字,历经数百上千年风雨侵蚀而无损,成为古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后人保存了解读古代社会文明的珍贵密码。曾经盛行的刻字行业在当今早已式微,然而有人却依然钟情于它,市民刘汉斌就是其中一位。他至今坚持刻字创作,并乐此不疲。近日,在工作室里,他为人们再现了古老的刻字技艺。
把刻字当艺术创作,木料选材不马虎
刻字主要有石刻、陶刻和木刻3类,刘汉斌更喜欢的是木刻。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好几块木头,都是非常名贵的品种,比如越南黄花梨、紫檀等等。“我们刻字不仅仅是做实用物,而是当艺术品对待,所以比较讲究,木料选材也是不能马虎的。”他强调说。
刻字的过程全靠手工,首先是选定、打磨好刻字的木头。木块不一定要四四方方,但刻字那一面要刨得光滑平整,而且不能有木结疙瘩。在打磨好的木头上裱一张纸,在纸张合适的位置用毛笔写好字。然后再照着墨迹,用刻刀细细雕刻。字体完全成型后,揭去纸张,还要把刻痕处上漆。
刻字最费功夫的地方在雕刻环节,这看似简单,拿着锉刀照字迹刻就行。而刘汉斌说,要刻好其实并不容易。他给记者展示工具箱,光小小的刻刀就装满了一箱子。这些刻刀样子只有细微差别,但每一把的作用和运刀技巧都是不同的。
此外,雕刻环节还是刻字所有工序中最辛苦、最关键的。刻字是个细致活,只能一点点地刻,稍一大意就可能前功尽弃。正式刻字创作时,刘汉斌都会先品品茶,听听古典音乐,把心绪调到平静如水,然后紧闭房门,不许任何人打扰,以保持全神贯注。感觉累了,就立即停下来休息,不再勉强拿刀,以免把握不稳,刀锋走偏。所以经常一块才六七个字的牌匾,都得花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刻字、书法、茶道、古琴多艺并修
刻字作为一门艺术,除了讲究雕刻的技艺娴熟程度,选材的精细和书写的功力也举足轻重。虽然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刻在木板上的字迹,其实一幅刻字作品水平咋样价值几何,选材、书写和雕刻三者缺一不可。为了完整掌握刻字艺术,刘汉斌在琢磨刻刀技法之外,还下了不少功夫钻研古建筑、古典家具文化,并练习毛笔书法多年。
刘汉斌会刻字技艺的消息传开后,也有一些商家愿意掏钱请他刻牌匾。对这种活他显得特别挑剔,只有朋友介绍的,并经过接触发现对方文化修养不错、懂得欣赏的,他才愿意应承。
原来,刘汉斌本来就有自己的家族生意,并不需要靠卖艺谋生。经商出身的他,却格外热爱传统文化,在解决日常生计问题之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传统文化的修炼上。他特意拜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秦国伟等前辈为师,刻字、书法、茶道、古琴多艺并修。
“相比起来,刻字技艺在当今最不吃香,而我偏偏钻研这种冷门。除了喜欢刻字独特的乐趣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想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刘汉斌说。
本报记者罗孝宗
新闻推荐
土耳其总理宣布向恐怖主义全面开战 土耳其警察检查站遭袭致11死78伤
8月26日,救护车和消防车在土耳其东南部舍尔纳克省吉兹莱区的汽车炸弹袭击现场参与救援。新华社发据新华社安卡拉8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