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沟通,化代沟为“代桥”。
“送到学校可以让老师管管,要是再让儿子在家和爷爷奶奶住段时间,估计都能拆房子了。”近日,市民芳芳将两岁多的儿子送到幼儿园。朋友好奇为何那么早就让孩子去上学,她说因为夫妻俩工作都挺忙,就让爷爷奶奶过来帮忙带孩子,但老人对这宝贝孙子宠得不得了,对他有求必应,就连孩子犯错,他们想教育一下,老人也护着。因为育儿问题,她没少和老人家沟通,闹过不少矛盾,但转头老人还是我行我素,这让她烦恼不已,今年一开学她就把儿子送到幼儿园了。
现代人工作繁忙,不少人只能将孩子交给老一辈照顾。但由于年龄、阅历、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两代人育儿有很多差异。类似于芳芳这样,因此闹出矛盾及纠纷的案例并不少见。横在两代人中间的育儿代沟,应该怎么跨越?
个案
案例1
孩子一生病外婆就要求去打针
“都说自己妈带娃好沟通,但到我这都快变仇人了。”由于公公婆婆在外地经营生意,市民小林的女儿出生后,就一直是外婆帮忙带。之前朋友还羡慕她不用处理婆媳关系,而且自己妈带娃放心又省力,但事情远没想像中那么简单。
小林说,曾经印象中那个干练明理的妈妈碰到外孙女就什么原则都没有了,外孙女的任何要求,外婆都可以满足。更让小林崩溃的是,为了让孩子多吃饭,妈妈不仅追着喂,后来还发展成边看电视边吃饭。
如果说这些生活习惯只是小问题,但孩子一生病就要求去打针,小林实在接受不了。小林女儿身体不好,经常发烧、咳嗽,孩子一岁多时曾因为肺炎住过一次院。或许是那次住院吓到外婆了,以后孩子每次稍微有点咳嗽、发烧,外婆就要求去医院打针,医生不给开,她还主动要求医生开。小林多次和妈妈解释,用多抗生素对孩子不好。但妈妈完全不理,还说:你小时候身体不好,没少打针,也没什么问题呀。在家里,母女俩为了带娃的事没少吵架,现在两人见面一说到孩子就充满硝烟味。
案例2
因娃起争执,家婆一气之下回老家
今年年初,市民圆圆怀上二孩,这把她高兴坏了,可没过几个月,就因为育儿矛盾,家婆收拾行李回老家了。她只好连忙把自己爸妈叫来,但弟弟去年刚当爸爸,家里也需要有人帮忙,只能爸爸先来,等她生完,妈妈再过来。
因为这事家人没少数落她不懂事,“有人帮忙带孩子,还挑三拣四,导致现在正需要人照顾时,没人帮忙。”但说起家婆带孩子,圆圆也满腹牢骚。从女儿开始读幼儿园开始,就在学习舞蹈和钢琴,家里还特意买了一架钢琴。她和老公工作都很忙,平时在家时间并不多,于是接送孩子上学及兴趣班的任务就交给了家婆。但老人宠孩子,有时候孩子不想去时,她也由着孩子,或用一些零食或玩具哄着孩子去。圆圆和老人、孩子都沟通过,但效果甚微,没办法她只能上课前打电话回家督促老人带孩子去。
今年暑假的一天,由于身体不适,圆圆提前下班,回到家发现本该在上兴趣班的女儿却在家吃着薯条看着动画片,这让她气愤不已。而就在一个小时前,她还打电话回家,问女儿是否上兴趣班了,当时家婆还说已经送去了。感觉被骗的圆圆十分气愤地质问女儿为何在家,眼看着孙女要受罚,家婆又冲出来护着孩子。婆媳因此大吵,一气之下,家婆就回老家了,说这孩子带不了,看着他们这样折腾孩子难受。
调查
受访者大都认为两代人育儿理念有差异
据媒体一项调查显示,87.8%受访者认为目前孩子隔代寄养的现象普遍,其中38.0%人认为非常普遍;但同时,57.6%人认为隔代抚养弊大于利。
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有老人参与育儿的10多位朋友,无一例外都承认了家中存在育儿代沟。即使是在外界看来与老人相处很和谐的家庭,也都坦言“曾有过摩擦”。两代人都本着“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却很难 “共开一辆车”。“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大家都很紧张,一出问题大家都心情不好,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了。”市民丽丽因为孩子没少和婆婆闹矛盾,搞得家里气氛很不好。
而在网上,“奶奶带两天,潮娃变土娃”、“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冷”、“有一种经验叫:我们那时候就是这样带大你们的”……类似这种针对两代育儿差异的吐槽层出不穷。
两代人之间的“育儿代沟”在生活中各方面都可能出现。类似于追着喂、捂得厚、睡得久等都是大家吐槽的重灾区。不少老人心疼孩子,喜欢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导致孩子自理能力无法培养。在学习方面,因为管教方式以及管教手段的差异,导致家庭出现矛盾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心理咨询师
●不能否认老人在照顾小孩方面的付出
●跟老人沟通需讲究技巧和方法
“首先不能否认老人在照顾小孩方面的付出。”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余晓洁说,不少前来咨询的夫妻也都因为这些问题受到困扰。
在育儿方面,现在不少年轻父母学历水平较高,科学育儿知识也很普及,他们想用更科学的方式来养育小孩,肯定会和上一辈人的经验有冲突。如果发现与老一辈人在育儿理念上存在差异,可以在小孩出生前后,先做好铺垫工作。主动与老人家谈一些育儿知识,普及一些科学育儿理念,让他们了解和接受一些科学育儿知识。
其次,孩子父母还是要掌握孩子教育的主动权,与老一辈协商好,教育孩子由他们主导,生活上的照料就交给老人主要负责。父母要做一个调和剂,不能很生硬地对父母说他们这样做不对。
对老人来说,在这个年龄,他们正想要为家庭发光发热。他们的心理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失落感。所以一方面并不能否认老人的付出,另一方面不是很重大的问题可适当征求老人的意见,再综合自己的想法,共同作出适合孩子发展的决定。不要一味去要求他们不能这样做,而不去解释为何不能这样做。面对一些特别溺爱孩子的长辈,可以将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适当向他们普及。如果孩子在某一个阶段没有发展出相应的技能或认知学习能力的话,祖辈他们也能看到问题的存在,这样沟通会更有效。
余晓洁建议跟老人沟通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一般来说,老人跟自己的孩子交流会更顺畅,也更容易接受。如果需要跟外公外婆沟通,最好由妈妈出面;如果需要跟爷爷奶奶沟通,当然爸爸出马更合适。“在沟通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外力,不是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她建议市民可以带老人参加一些育儿讲座。据了解,家庭教育协会和心理健康文化协会都有相关的公益课程,此外不少社区也会定期开展此类沙龙。
“在育儿方面要抓大放小。”余晓洁说,在育儿问题上,父母应多和老人沟通,但也要接纳老人无法改变的现实,调整好自己心态,可以不认同但要接纳。
她们这样做
少看少说多做事,与儿媳相处十多年没红过脸
“他们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其他事情我都不管。”家住市区金迪星苑的易桂华和儿媳妇一起住了十几年,从来没有红过脸,这让小区的阿姨们都十分羡慕。当朋友问她,为何与儿媳妇能相处那么好,易阿姨回答:少看少说多做事。
易阿姨有两个孙女,大孙女从小就和她一起住,由她带大,她对大孙女十分疼爱。儿媳妇是老师,对大孙女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孙女有时候会因为严厉的教育而哭鼻子。这个时候易阿姨就会觉得心里很不好受,想护着孙女,又担心影响儿媳妇管教孩子。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出门走走,找老姐妹跳跳舞、聊聊天。等再回来时,孙女已经不哭了,她的情绪也平静了。
聊天时,如果听到老姐妹抱怨因生活、育儿与儿媳妇起矛盾时,她就会劝说姐妹们别太计较,因为随着时代发展,还守着老办法、老经验肯定不行,年轻人的事情就让他们处理,“之前都是想着儿女成家,现在儿女成家了,你又老和儿媳妇吵,那儿子夹在中间不是难受吗?”易桂华说。
七旬阿婆学育儿知识,不断调整方法
“时代在变化,育儿也要与时俱进。”在70岁的市民王阿姨家里,她不仅成为儿女的育儿小帮手,还是家里的育儿专家,就连外孙女的家长会家人都让她做代表去参加。
“曾经我女儿说我是个失败的母亲。”王阿姨是过去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学习工作能力都很强的她对女儿的期许也很高。而她天天忙于工作,并没有多少时间帮女儿辅导学习,对于女儿的教育,更多的是责骂。这样严苛的教育并没有多少成效,反而得到女儿那样的评价,这让她感觉很挫败,开始反省自己,并从报刊上了解育儿知识。
在教育外孙女时,王阿姨变得耐心、细心。在教孩子儿歌、古诗时,她自己先背熟;孩子有哪些不会的地方,她一遍遍教。王阿姨的努力得到了家人的认同,她两个女儿都愿意把孩子交给她带,就连家长会都让她做代表去参加。
通过书本学习,了解各种育儿方法后,王阿姨在带孩子的实践中逐渐调整自己的方法。在面对孩子时,她不会一本正经地教,更倾向于在生活中去影响孩子。带孩子去户外散步时,她会带孩子认知树叶、唱儿歌、背古诗。每天晚上临睡前,她会给孩子讲很多故事,其中不少故事都是她自编的,素材就来自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孩子。
故事1:一个拥抱让孩子再也不抵触幼儿园
王阿姨的大外孙女小时候身体并不好,上幼儿园后经常生病,经常上半个月就因为生病要回家休息一段时间,西药中药没有断过,这也让孩子出现尿频的问题。
有段时间,一直很爱上幼儿园的外孙女却拒绝去学校,哭闹着不肯上学。外孙女的变化让王阿姨感觉很奇怪,询问才知道,原来因为孩子上课经常要求上厕所,被老师责骂“就在厕所待着好了”。为此,她到学校找到老师,说明孩子是因为身体原因才导致频频上厕所。最后考虑到孩子心理上为此受到的创伤需要抚慰,所以她再次找到老师,问老师是否愿意蹲下抱抱孩子。老师答应了,在孩子上学时,给了孩子一个拥抱。这让孩子非常高兴,再也没有抵触过幼儿园。现在她大外孙女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还经常和那个幼儿园老师联系。
故事2:用故事帮孩子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为了培养外孙女良好的生活习惯,王阿姨经常会将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编成故事来教育孩子。之前外孙女和他人玩耍时,不管是谁的玩具,都要带回家去,不给就哭闹,这让王阿姨很无奈。于是在晚上的讲故事时间,她编了一个故事,趁机教育外孙女:以后想玩小伙伴的玩具,就和小伙伴们商量着玩。从那以后,外孙女和小伙伴玩时不再霸道了。
他山之石
如何化代沟为“代桥”?
首先,祖辈要定位好当一位称职的配角。隔代教育无法取代亲子教育,祖辈应该清楚地定位好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配角地位,放手并鼓励子女进行亲子教育,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并学会与时俱进,接受新的、科学的育儿理念。
其次,孩子的父母要主动和祖辈消除代沟,毕竟我们是做子女的,必须学会低头。父母要感谢祖辈帮忙带孩子,当双方在孩子问题上出现代沟时,年轻的父母首先要肯定祖辈的经验之谈,然后避重就轻给祖辈介绍新的、科学的育儿方法。比如可以在奶奶冲奶粉时说:“妈,您太累了吧?平时最注意卫生的您,怎么忘了洗手呢,呵呵。宝宝长大了,我就告诉她奶奶也有不"卫生"的一面哦。”调侃的语气,既让婆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更容易让她接受儿媳的建议。
对祖辈们说的话:祖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去教育孙辈,而是当好子女教育孩子的顾问和参谋。聪明的祖辈,要舍得放手,舍得并鼓励为人父、为人母的子女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子女良好沟通,互相学习,两代家长共同填平代沟,让孙辈在和谐、融洽的家庭中快乐成长。
对父母们说的话:家庭教育需要和谐之音,而这个和谐之音的关键就在于年轻的父母们。对祖辈多些感谢和包容,少些指责和意见。适当的时候,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要的话,用轻松调侃的语言巧妙指出祖辈的不足。你会发现,两代人的代沟完全可以化为“代桥”。
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一个声音,一个标准。许多家庭的矛盾就是出在这里:一边是父母亲这样教育孩子,另一边是祖辈们那样袒护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分不清到底该听谁的,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合)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本报记者姚亚超
新闻推荐
大学生创客沙盘上赛创业 参赛者完成从打工阶层到创业运营企业及管理企业全过程
本报讯由惠州学院和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共同主办的首届“惠南杯”惠州学院大学生创客创业模拟沙盘大赛日前在惠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