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参赛选手在开幕舞台前跑过。
▲12月10日,外国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在刚刚结束的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发生两名跑者猝死事件。
赛事组委会在12月10日下午2时30分发布的通报称,在10日上午举行的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跑者林某某在距离终点4.5公里处倒地,临近的医疗志愿者和骑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医师在2分钟内赶到现场,发现该跑者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立即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120接报后,迅速赶往现场继续抢救,并送往海沧医院抢救。
跑者吴某某在到达终点后倒地,心跳停止、呼吸微弱、瞳孔放大,现场医疗点医护人员立即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并迅速送往海沧医院继续抢救。
两位跑者送抵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组委会对死者表示沉痛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并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做好相关善后事宜。
半马又出事了!2016建发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组委会10日发布公告,称“两位跑者送抵医院后,经组委会组织的市、区医疗急救专家全力抢救后,无效死亡”。
看上去,短距离或者半程马拉松是相对“安全”的。首先从距离而言并没有全程马拉松那么远,同时也不需要任何的身体冲撞,只需要——奔跑。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教授毛杉杉表示,即便是短距离跑步,与其他运动一样,都存在造成身体伤害的可能性。“往往这种情况,由于跑者可能更容易忽视可能存在的危险,所以也往往更容易发生悲剧。”他说。
用一颗“敬畏之心”去跑步
数据指导科学锻炼
“参与了运动锻炼,就自然会有受伤的可能,但生命质量又不是不受伤就是理想水平了的。然而,如果因为运动不当造成严重损伤甚至猝死等情况出现,是所有人都最不想见到的。所以,一定要做好相关准备。”毛杉杉说。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可通过运动医务监督及机能评定,来降低运动伤害。毛杉杉表示,在马拉松运动里,过劳造成的足趾挤压伤、胫前肌腱鞘炎、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膝外侧疼痛综合征、会阴及尿道口擦伤等运动损伤和过度疲劳、脱水、中暑等运动性疾病,都很容易发生,甚至偶尔会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这样的心血管意外。所以,跑马有风险,普通民众切不可盲目、跟风。
为了降低风险,跑马爱好者一方面事先可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心肺耐力测试和相关医学咨询,尽可能排除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科学地锻炼,所谓科学就是要遵循锻炼规律和原则:如循序渐进、个性化、系统性、全面性等锻炼原则,具体体现就是用一些运动医务监督的指标(如尿蛋白、血肌酸激酶、血乳酸、血红蛋白、血睾酮等)来监测及评定锻炼者的身体机能状况,预防过劳及慢性损伤,发现指标异常,及时做出减量等锻炼调整,或采取相应的康复理疗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其实,运动医务监督既包括自我监督,也包括专业测试与评定。
比如每次运动结束,锻炼者可用尿蛋白试纸自测自己的中段尿,如果出现两个加号,说明有疲劳,第二天再测晨尿,发现已经出现阴性,说明疲劳已消失,可继续原来的锻炼量。当然这只是简单举一个例子,实际往往通过组合指标来判断身体状况以及制定每天的锻炼计划。
马拉松并非人人皆益
同时,目前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拉松是一项 “极限”、“过度”的运动,对于普通人来说,消极因素更多,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不过目前并无定论。
毛杉杉表示,人体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精巧的机器,每个人体部件其实都有其使用寿命。
“大约42公里,这么长的距离,如果没有前期准备就盲目"上马",必然容易有伤害。如果有了充分准备,那么对抗损害的耐受度会有一定程度提高。”
跑友在日常训练里,一定要坚持阶梯性前进,所以在每个阶段准备进行提升时,就需要自我评估,是否已经适应了这个阶段的训练,有没有疲劳的积累等。最简单易行的就是睡眠监督:如果出现睡眠不足、入睡困难等情况出现,就是身体在“报警”。
“半马比全马猝死率高,就是因为很多人在跑的时候,其实准备是不充分的。”毛杉杉说。
跑友圈小有名气的“光脚跑者”李清模说,跑步的时候,最好不要戴耳机,应该要“认真听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才能及时发觉身体释放的信号。
监管体系保驾护航
据中国田径协会消息,截至2016年10月12日,通过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在中国田协注册的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2016年共计294场 。 而 在2015年,这个数字是约134场;再往前一年,这个数字是51。
这也就是说,在短短两年间,仅注册赛事的数量就激增了数倍。
在去年的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研讨会首次会议上,中国马拉松协会将这一“井喷”原因总结为:国民健康意识觉醒和国家对体育赛事审批“放权”的双轮驱动。
在今年,获得赛道认证的赛事126场,获得A类认证的赛事96场,获得B类认证的赛事11场,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的赛事108场。中国田协认证的“金标”和“银标”赛事各13场,“铜标”赛事15场——— 也就是说,其实没有“标”的赛事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而对于有“标”赛事,根据《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等级评定办法》,中国田协的认证标准虽然涵盖“选手服务”“医疗救援”等,但对于报名时提供体检证明并无硬性规定。
李清模表示,目前确实并非所有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都要求选手报名时提供体检证明。甚至,有的赛事对于参赛选手身份审核不严,导致还有“黄牛党”从中牟利的情况出现。
“这两年马拉松特别火,但是其中也有很多赛事都太商业化,报名都报不上,找关系才能报上。”李清模一提马拉松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建议强制要求参赛实名制,领取物品及参赛时都应查验身份证,不能替跑、代领东西,允许参赛选手在报名后退跑。
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 “北马”、“名额”时,也确实查到了有不少转让的信息。虽然商品详情显示的图片上,组委会明确标注了“不能代领”,但卖家却称“本人跑不了,可给领装备”。此类商品的价位从200元至600元人民币不等。
参加的赛事多了,李清模说,自己在参加比赛时,路上总能看到其中不乏平时缺少系统性锻炼的跑友。有的“跑十几公里就抽筋”,有的“跑30公里就喷云南白药小红瓶”,还有的“跑完撞线了就只能扶墙走”。
“跑步,还是要回归本质,要健康快乐运动。”李清模说,“这也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本组文字 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很多人害怕过冬天,不仅是因为冬天要裹得厚厚的,不能美美的,还有烦人的静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