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一日长于百年》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著张会森 宗玉才 王育伦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2018年6月10日,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宝级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逝世10周年忌辰,他的代表作之一《一日长于百年》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该书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推出中译本,三位译者张会森、宗玉才、王育伦先生均是卓越的俄语专家。时隔30余年后,这部经典译著终于又与广大中文读者见面。
艾特玛托夫曾影响中国多位当代作家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2008)是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但在吉尔吉斯斯坦,他几乎家喻户晓,代表作有《查密莉雅》《草原和群山的故事》《白轮船》《一日长于百年》等。他的小说创作视野开阔,取材广泛,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诗意,尤以鲜明的民族色彩而广受赞誉,对中国当代作家也有深刻影响,是路遥、张承志、迟子建等推荐的经典作家之一。
张承志曾评价:“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给了我关键的影响和启示。回忆起来,若是没有读过他,可能人生不至于因之残缺,但是那将太可惜了,没有那样度过简直不算读书,没有那种在阅读中被美好感觉浸泡的经历的人,简直太不幸了!”
1952年,艾特玛托夫首度发表中篇小说《查密莉雅》,由此跻身苏联文学界,从此笔耕不辍50余年,2006年发表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崩塌的山岳》。2008年6月10日,艾特玛托夫在德国纽伦堡病逝,享年80岁。吉尔吉斯斯坦当即宣布,6月14日为国悼日,并将这一年命名为“艾特玛托夫年”。普京也致唁电表示哀悼,称他的去世是“我们所有人巨大的无可弥补的损失”,“我们会记住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的统计,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一百多个国家发行,一个世界上总共只有4万多人的民族——萨阿米人也用本族语言出版过他的小说。在德国,据说几乎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本他的作品。
艾特玛托夫是在两种异质文化(吉尔吉斯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孕育熏陶中成长成熟的作家。正是因为吸取了这两种文化的宝贵精华和养分,所以产出的也是与众不同的果实,他不仅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他力求在创作中不断地超过自己,也不断地超过时代,他的创作绝不刻意地追求外在情节的动人或人物命运的曲折,而是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善与恶、爱与恨的问题以及整个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激发具有永恒价值的真善美
《一日长于百年》是艾特玛托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98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华出版社推出《一日长于百年》中译本,三位译者张会森、王育伦、宗玉才均是著名俄语语言学家、翻译家,译法精严,译笔隽永。宗玉才是南开大学教授,张会森、王育伦是黑龙江大学教授。在三位译者家属的支持下,这部经典译著才得以从历史的长河中被打捞出来。
该书以荒原上某个偏僻小站的铁路工人的一次送葬经历为故事主线,把宏大的时空浓缩入一日一夜,于狭窄中激化、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各个层面上考验着人性,同时激发出人心中具有永恒价值的真、善、美。
小说的情节同时在现实、传说和科幻三个层面展开。现实的层面主要写了叶吉盖、卡赞加普、阿布塔利普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叶吉盖和卡赞加普都是大草原上一个荒僻的铁路会让站的普通工人。构成小说情节主线的就是卡赞加普去世后,叶吉盖为其送葬的情景及其回忆。传说的层面写了两个古老的传说,科幻的层面写的是在空间站工作的两名宇航员,与宇宙中具有高度文明的林海星人有了接触之后发生的故事。
现实、传说与科幻交错纷呈,漫话千年,广囿万里,这种多层次的结构安排虽繁复,但整体感和现实性都极强。艾特玛托夫的缜密构思和高超技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对自身的命运及其与传统、现实、未来的各种关系产生认真的思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唯珂佛山、广州报道以色列企业因其独特的地缘因素和历史背景,一直以来将研发能力和创新力打造成国家名片。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