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美编郑莹□张勇
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我们单位的某某某,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我对类似说法从来都持怀疑态度。这世上真存在干嘛都不行,一无是处的人吗?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着眼于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唐代画家韩滉,不仅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官员,甚至曾经入朝拜相。封建社会,你画得再好,不当官,也难以青史留名啊。韩滉早年当地方官时,在选人、用人方面有自己独有的一套,能把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岗位上,扬长避短,发挥这些人的特长,人尽其用,各得其所。在浙江任职时,一个故友的儿子投奔韩滉,韩滉有心接济这个年轻人,问年轻人有什么特长,年轻人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韩滉也不着急,人总有优点的嘛,只不过是一时间还没有发现罢了。一天,韩滉举行宴会,顺带把老朋友的儿子也带上。宴会上,韩滉一面与大家觥筹交错,欢笑言谈,另一方面却暗地里用心观察老朋友的儿子。他发现这小子在整场宴会上,一直端端正正地坐着,从来不与邻座的客人交谈,就像个木偶似的,目不斜视。见此,韩滉顿时有了主意,就委派此人去守兵营的仓库。之前,仓库时常有东西被盗。上任的第一天,韩滉派人观察老朋友的儿子,发现他一大早就到了仓库,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从早上坐到晚上,如同一尊门神似的,让那些想占仓库便宜的人找不到下手的机会。看来,这人屁股稳,坐得住,看守仓库的大门是他最适合的位置。
用人若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就会人心离散。只有像韩滉这样,用其所长,才能各得其所。
李世民认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李世民这种“使人如器”的人才观,使得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在李世民举旗反隋、争夺帝位、治国安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身边,有一心为国操劳、后勤工作做得非常不错的房玄龄;有敢于直谏的魏征;有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的李靖等。贞观十八年,李世民曾在朝上指出大臣们的长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在李世民眼中,人才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各有所长。
当年上海有个沈京似,是个大吃家,把祖辈留下的家业吃得精光。一般南北名厨到上海打天下,别人都可以不见,却一定要会一会沈先生。沈先生当然不是有吃就到场的人,一般他要看请的什么人、谁烧的菜,嘴刁得可怕。他是潜心研究“吃”的一代沪上美食家,成为餐饮界的“无冕之王”,在社会上颇具声望。后来沈先生穷下来了。什么也不会,就会吃。出去登记找工作,人家问他,你会干什么?他说我会吃。有人笑话他:“呸!谁不会吃!”后来有人把他这个本事反映给陈毅市长,说有个人光会吃,看给安排个什么工作合适。陈市长说:“哦,那就让他到国际饭店工作吧,专门做菜的品尝工作。”后来上海国际饭店的出口一直质量很高,与他这张刁嘴的贡献分不开。给他开出的月工资是两百元左右,这在当时也算很高的工资了。他的烹饪研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主持编辑了《菜谱集锦》一书,曾多次再版,广泛应用于上海和全国各地大宾馆。他是烹饪界公认的权威,为许多人赞赏。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高明的领导者看来,没有无用之人,只有不会用人。只有善用人长,量才使用,力求最佳和最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才能发挥人的最大潜能,产生最佳效果。
新闻推荐
又到一年一度春运时间,春运是一年中人员流动规模最大、交通运输流量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各类案件事故的易发高发期。区安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