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幼儿园、中小学聘请的所谓“金牌外教”涉嫌非法就业,有的只有初中学历,有的甚至留有案底……近日,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黑外教”案件。一中介机构将不符合在华就业资质的外籍人员进行“包装”,派遣他们到中小学、幼儿园任教。4名涉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出售出入境证件罪的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
这个案子不过是当下英语教育中“外国人崇拜”的一个具体的、极端的扭曲案例。现在的家长都要送孩子去学英语,学英语,则都喜欢有一个外国老师,而且一定要看起来像“外国人”,美籍华人都不行。总之,要看起来像“外国人”,哪怕不是来自英语国家。家长的这种迷思当然有些荒唐可笑,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家长们的这种迷思背后,自有其规律。
首先,在商品市场中,很多商品消费者是没有能力去识别好坏的,于是,消费者需要其他标志来帮助自己判断,这就是字号、品牌、商标的由来。教育市场也是一样。一般来说,大多数家长,自己英语并不好,无法通过与外教的交谈来识别外教的外语能力。于是,只有通过“像不像外国人”来判断,一个在英语区土生土长的、受过良好教育的黄皮肤亚裔,反而会招来怀疑。于是,幼儿园、中小学自然会想尽办法去找“外国人”。
其次,幼儿、中小学领域,即便理论上对从业人员要求教育、心理学的技能,但不会这些技能的人也能工作,所以,这个行业的技能要求,不像程序员、高中物理老师那样“硬”,不会就是不会,而是很“软”,似乎人人都会。幼儿、小学生自然不能识别老师的水平,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是无法识别的,更何况,家长也无法长时间守在幼儿园、学校看。所以,这些教育机构为了省钱,就会招收一些能力不足的人。
那么,两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必然指向那些素质不高的外国人。这几乎是一个逻辑的必然。家长们当然应该反思,多花一点心思了解孩子所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即便不懂英语,多待上一阵子,多询问一下孩子,总能看出一点老师好不好、专不专业的蛛丝马迹。
另一方面,家长的需求就是相关部门的责任。说到底,一切乱象都是因为家长既没有能力识别外语能力,也没有能力识别教学能力。那么,解决这个乱象的办法,就是教育主管部门把外教管起来,实行资质审核制度,家长们只需要识别这个资格证就可以了。应该注意的是,外教往往从事的是语言入门教育,所以,这个门槛不宜太高,毕竟,就是教小孩子几句英语,入门而已,只要没有安全事故,说实话,问题也不大。如果门槛定得太高,就会抬高市场的外教价格,增加家长的负担,好事反而变坏事。当然,有关的资质审核制度其实也是有的,问题是实施不够严格,违反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需要各方努力,令相关的制度真正起到作用。
□刘远举
新闻推荐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某工程公司采购员男子陈某,8个月的时间侵占了公司货款千余万,用来赌博和购房等,记者2月24日获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