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红手记
许多人不怕身体有问题,特别害怕心理上有问题,以为是精神病,极端到提到“亲密关系模式的问题”也过敏,要否认有问题。关系模式是关系内在的、本质的样子,表面维持得再好,不能改变也不能否定内在本质。
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有朋友问男友/女友为什么会这样对自己,比如有个女生的男朋友过段时间就要反复一回,怀疑两个人走不到头,不如现在分手算了。莫名其妙的周期性分手搞得两个人疲惫不堪,我提示她,和男朋友的成长环境有关,要从他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入手。女生说男友的父母为了挣钱、工作,长期分居,妹妹跟妈妈一起,男友跟爸爸一起,大约一个月见一次妈妈和妹妹。
问题已经很明显了,母亲长期不在身边,从幼年的他来看,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得到和失去一次妈妈,再加上他最喜欢的妹妹也是,他和原生家庭中的女性关系非常没有安全感。现在谈恋爱又谈了一个远距离异国恋,周围那么多同族女同学不谈,潜意识里再次构建一个和童年类似的情况,一方面是强迫性重复,另一方面希望在重复的环境中修复创伤,每隔一个月主动闹腾一次分手。
然而女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他和妈妈、妹妹关系很好啊,没有问题啊。许多人不怕身体有问题,特别害怕心理上有问题,以为是精神病,极端到提到“亲密关系模式的问题”也过敏,要否认有问题。
模式更多地是指互动的模式,比如有的母亲是疏忽式养育方式,孩子说什么、做什么她都心不在焉,直到孩子生病了、摔倒了……遇到什么不好的事了,她才突然爱心爆发,事无巨细从头照管到尾。或者孩子做了坏事激怒了她,她才以消极的方式注意到孩子,给他(她)一顿打。那么小孩长大以后,他(她)在亲密关系中有可能继续这种模式,以出事、做坏事的方式吸引对方的注意,结果很可能在亲密关系中由于对方受不了,以失败告终。他(她)和母亲的关系用外行的眼光看似乎挺好的:经常通话,互相送礼物表达爱,可是童年时形成的关系模式却在偷偷地吞噬他(她)的亲密关系,一次次破裂。
发现关系模式存在问题其实挺好,之后要做的就是面对和解决问题,意味着有办法改善甚至修复。反倒是亲密关系模式的形成方面什么问题都没有,精神上特别痛苦,可有点麻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经常在美剧如《犯罪心理》等犯罪影视作品中看到,有的罪犯由于遗传、染色体异常、脑部器质性病变的原因,形成了反社会人格障碍,以杀人为乐,手段残忍,大部分没有很好的办法实现改变。
传统上我们不允许与父母的关系存在问题,“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条件反射似地拒绝去思考和父母的关系,千方百计要维持尽孝、相亲相爱的和谐模样。关系模式是关系内在的、本质的样子,表面维持得再好,不能改变也不能否定内在本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华宇)2月22日,朱村街召开2019年第一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工作暨安全生产大宣教会议。会议要求所有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