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田威
◎ 黄晔(宜昌)
第一次知道“接堂包子”,是因为外公。
外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上班,家里一应事务都由外婆承担。后来,外公外派离开武汉到宜昌任职,再后来入狱,平反后工作关系挂靠在一所中专学校,从此落户宜昌。
外公是老派人,也许是长期与家人分离的缘故吧,他似乎很少对孙辈表示热情。虽然我母亲是他六个子女中唯一的女儿,他却从来都和外孙女不很亲近,也没什么话说。只记得有一次吃鱼的时候,他很有兴致地问我:知道“鲜”这个字的意思吗?我摇头,他说:你看,鱼加上羊,就是美味。说话时微醉的神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我还在上学,住校生的日子自然清苦。忽一日,七十多岁的外公独自来学校看我,说要领我到外面吃午饭。他的这种亲热让我很不习惯,有些不自在。
外公看看手表说:你还没吃过陶珠酒楼的接堂包子吧?过10点了,今天正好带你去吃。外公说好吃的东西,肯定是不错的。我满心渴望跟着外公到了陶珠路与解放路交汇处的陶珠酒楼。
这是宜昌城区最繁华的地段,商铺林立。陶珠酒楼坐落在解放路上,正对陶珠路口,奇怪的是,它的大厅高出路面,要上几个台阶才能进到大堂。正如外公描述的那样,买接堂包子的长队沿台阶排到路边,不过人们都很有耐心地候着,那蒸笼里蒸腾的热气,是最让人安心的气息。
外公让我找位置坐下,他到柜台买了票,又去排队拿包子,给我端过来。他殷殷地说:趁热吃,这接堂包子味道独特得很,好吃呢。热气腾腾的包子一个有小饭碗口那么大,我一小口咬下去,就咬到了馅,这就是皮薄馅大吧。我发现这包子馅与众不同——不是圆圆的一团,它的馅是散的,外公说里面加了香菇还有鲜笋,味道鲜美。
我边吃边问外公为什么要叫“接堂包子”,原来是相传过去一些小吃店为扩大影响、招徕生意,也为救济穷人,就在每天午饭前的空堂时间,制作一些包子,在店门前向民众免费赠送。是两顿饭之间的衔接,有“接堂”之意,久而久之“接堂包子”便应运而生。陶珠酒楼虽然是国营企业,却把接堂包子做成了他家最有名的小吃。
吃完包子,外公陪我逛了一会儿,又带我去吃了西餐。
那天是外公唯一一次和我说那么多话,也是我们祖孙唯一一次单独相处。我不知道他怎么忽然想起来到学校看我,后来我问过舅舅舅妈,外公出门时甚至都没跟他们说去哪里。
外公90岁去世时,我刚生完孩子几个月,不太方便,母亲没有让我去和他告别。现在想来有些遗憾!
后来,接堂包子自然是吃了不止一次,自己去,和朋友去,带孩子去。
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解放路步行街整治改造的消息,陶珠酒楼拆掉了。不久又听说另觅新址开业,满心期待地寻去,却万分失望,连招牌都换了,哪里还是陶珠酒楼呢,就更不要说有接堂包子了。
前些天,朋友介绍说某处新开一家包子店,包子味道不错,很有点像原来陶珠酒楼的接堂包子。忽然地,我想起了外公,他已去世快30年了。
新闻推荐
近日,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叫“高材生间的恋爱”,评论里很多网友现身说法,分享了自己与学霸谈恋爱的经历,也引发了很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