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大师”横空出世。与以往仙风道骨一般的大师不同,这位叫沈巍的“大师”则蓬头垢面、穷困潦倒,一开口却是舌灿莲花、妙语连珠,读的书不是四书就是五经,顿时引来众人的顶礼膜拜,“大师”的种种短视频也被传播开来。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大师”身世的猜测也有了诸多版本: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妻女车祸过世的不幸人……近日,沈巍自己证实,网络上有关他系复旦毕业和妻女车祸过世的信息都是谣言,之所以在杨高南路流浪了二十多年,是因为与家人及邻居的理念不同,甘愿做流浪汉。
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大师”的视频甚至有了上亿次的播放。这位“大师”为何一夜爆红?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有网友认为,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有话题的人都能火。同时,也有网友担心,“大师”的视频传播如此广泛,是否会给人一种“大师在流浪”的错觉。此外,还有网友建议,如果真的感慨文化传播的式微,不如自己多读点书。针对“流浪大师”一夜爆红这件事,我们来听听大家怎么说吧。
来源:《湖南日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光明时评、视觉中国
A“大师”成了消费品
眼见“大师”出身名门、怀揣大才,却活得如此困顿,网友们不忍心了,感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纷纷表示要捐钱,“大师”所到之处,一群人围观,随时等着聆听“大师”教诲。生活被打扰、围观,无奈之下,“大师”发声,拒绝资助,欢迎交流读书,但恳请大家别打扰他的生活。
网友出于善意,希望能帮到“大师”,能让“大师”活出大师的样,至于这种帮法有没有帮到位就得两说了。其一,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钱解决的,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钱能解决物质上的问题,但钱很少能解决精神上的问题。其二,不能用一个标准来适用所有的人,有些人对物质生活看得比较重,有些人则更重视精神生活,有些人喜欢稳定的生活,有些人则喜欢相对漂泊的生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能理解的事情没准别人安之若素,你接受不了的美食没准别人甘之若饴,过度干预反而打扰了别人的生活。
据媒体报道,“流浪大师”沈巍证实,网络上有关他系复旦毕业和妻女车祸过世的信息都是谣言,他只是上海一所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臆测不能代替事实,判断不能建立在先入为主的基础上。显然很多人是在脑补关于“大师”的各种事迹,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不可能得出理性的判断。相反,倒是应该多关注一下“流浪大师”的健康问题,“大师”也上了一定年纪了,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希望当地街道社区、慈善组织能评估一下他的身体、心理状况,科学地给予帮忙。
很可惜,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大师”恳请大家别打扰其生活的朴素愿望注定是要落空了。事实上,有关“大师”的消息连日来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而在抖音上更是到了刷屏的地步。据说,为了能蹭到这个超级“流量”,各路“神仙”蜂拥而至,有网络主播,有微商,他们聚拢到“大师”身边,只求与他合影拍照,希望拍出流量。“大师”无疑成了最大的消费品,原本是一场温情的关注,活生生就变成了一场“嗜流量”的饕餮盛宴。至于“大师”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欲,反倒淹没在了这种哗众取宠的喧嚣中,不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B盲目追求下的病态传播
其实,“流浪大师”沈巍对人们强加的“网红”身份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厌恶。沈巍证实,有关他系复旦毕业和妻女车祸过世的信息都是谣言。之所以在街头流浪了二十多年,是因为与家人及邻居的理念不同,不愿意回家,甘愿做流浪汉。
“流浪大师”读书不少,讲历史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很多人把他捧为“世外高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流浪大师”洗去一身污垢,衣着得体地走上讲台,成为一位历史老师,大家会追捧他吗?很多人口口声声“现代焦虑”“成功学焦虑”,以“流浪大师”为榜样,但这样穷极无聊地去追捧一个“网红”,哪里有半点焦虑的样子?
视频拍摄者、主播都在津津有味地展示着“流浪大师”的衣着、头发。这样追“网红”,已经成了病态。有人平常不看历史,却不远千里赶来看“大师”,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有人好像很关心“流浪大师”的境遇,却未经授权运用他的肖像、公开人家的隐私,一点都不尊重人。
在很多人眼里,“流浪大师”不过是一个新型“网红”。相比于抖音、快手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流浪大师”是流量消费的特色菜,风格另类,在“海草舞”的世界里脱颖而出。谁能拍到“流浪大师”,传到快手、抖音、微博等平台,至少可以涨粉到1000以上。
放眼现在追“网红”的发展趋势,一个奇怪的噱头就能引起病态传播。那些疯狂追“网红”的人到底在追什么?他们像嗑了药一样,陷入了集体癫狂。
C与其大惊小怪不如多读书
长年在上海街头捡垃圾的流浪者沈巍,最近成为网络红人:与衣衫褴褛、不重仪表的外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见识过人、出口成章。随着几条短视频被广泛转发,他被赋予了“流浪大师”称谓。一些网络主播纷纷前往探访,引来警察维持秩序,“流浪大师”一时拥有了明星般的待遇。
沈巍谈四书五经、评社会时事,的确表达流畅、见解不俗。但大多数网友与主播追捧他,似乎并非奔着他“满腹诗书”去的。如果不是拾荒者的形象,以及曾是公务员等传奇经历,沈巍与经受过大学教育的同龄人并无太大差别。他们与其说钦佩沈巍的才华,不如说是被他内在与外在的强烈反差所吸引。
在围观者看来,沈巍是文化人。人们对于文化人常常抱有一种美好却不乏虚幻的想象——在传统认知中,文化人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情,才能满足公众长久以来对于“重视文化”这件事的高期待值。一旦文化人的形象与人们的想象不匹配,说了或做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事,舆论便一片哗然。和北大才子卖猪肉、名校高材生回农村养鸡轰动全国的大新闻一样,沈巍不过是最新的一个例子。
其实,沈巍只想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清净、平淡地活着,他冷峻看待“走红”,对被网络直播们包围感到很无奈。在沈巍被围观、被追捧而形成的热烈氛围里,其实暗藏着一种矛盾情绪:一方面人们重视子女教育,以其考入名校为荣;另一方面“知识无用论”又不时泛起。这种矛盾,始终在人们内心深处不停冲突,每当出现类似沈巍这样的人物,这种长久冲突制造的焦虑感便会得到一次释放。
真重视文化,不如还沈巍一个清净,转而自己多读些书,努力提升思考与表达能力,就不会对“流浪大师”大惊小怪了。
D并非所有“大师”都在流浪
“流浪大师”视频大火的原因也许是当事人沈巍“流浪汉“的形象和满腹诗书的内在矛盾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极大的冲击,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一个正经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选择流浪,而不是选择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是,他能引发关注的重要一点,不是他与都市人口的特异性,而是相似性。他受过高等教育,读书不少,有着相当的表达能力。他与我们似乎无甚区别,只是他在流浪。
但是,互联网就是这样,对热点有着天然的追逐,这往往由不得个人意志。尤其是对于凌晨赶PPT、带孩子奔走补习班、挤地铁坐公交的城市读者来说,他们太需要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需要一个人来承载逃离尘世的想象。
在炒作推手、带货主播和微商的推动下,沈巍成为了“大师”。进而,很多人开始凑热闹,并真的认为“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句话不是原创,在沈巍火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了,一些“民间高人”在街头表演书法的视频,就经常用这句话作为标题。
然而,话又说回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分不分得清到底何为“大师”,其实无关紧要。因此而追捧沈巍,也不过是人之常情。至于推手、带货主播和微商们,利用机会赚钱,那可以说是他们的职业,是生计,其行为不过是社会参差百态的一个表现,也不值得大肆抨击。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样的视频反复播放上亿次,对整个社会的认知能力可能构成损害。用学术名词来说,这叫做“回声室效应”,或者是“同温层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如果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人人都说“大师在流浪”,那我就真的以为“大师们在流浪”,大学、研究所里面的都是草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只能说,对于每个个体,都要警惕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况之中。
新闻推荐
吴学安20日,北京市民政局印发《北京市整治养老行业“保健”市场乱象,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方案》,重拳出击,明确了养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