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
当前,各地老年大学相继启动春季招生。从现状来看,“入学难”问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老年大学的部分热门课程“秒光”,有的老人甚至凌晨4点就来排队,还有高龄老人替有事的退休子女跑腿。(3月25日《金华日报》)
老年大学供不应求,反映了老年人群体精神追求之强烈。当日子越过越好,老年人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老有所养,开始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大学之所以备受欢迎,就在于这里不仅是学习课堂,更是精神生活的港湾。
老年大学“入学难”,直接原因是老年教育机构数量增长缓慢。数据显示,国内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约有7万所,只能容纳约800万“银发学子”,而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4亿人,这意味着,能够迈进老年大学门槛的老年人仅占总数的3%。根据民政部2013年公布的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到2020年将突破2.43亿,2025年将达到3亿。让庞大的老年群体融入新时代,发展老年继续教育不可或缺。
让老人跟上时代步伐,首先要改善老人继续教育的条件。现有的老年大学,实际上是文化养老的载体,当然这样做没有错。老年人在一起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玩得开心点,也是获得感。多几种活动形式,总比一天到晚“搓麻”强。正是因为“以玩为主”,在客观上推高了老年大学的生源规模。如果把老年大学仅仅定位为文化娱乐场所,只不过是老年人抵抗和度过漫长孤独晚年的情感“避难所”。“门外人想进来,门里人不想出去”,就不足为奇了。先前有媒体报道,有位97岁的彭女士,上了32年老年大学,仍然不肯“毕业”,把老人家的选择看作求知就有点简单化了,这是把“上学”当作生活方式了。对这类现象,社会应该给予理解,至少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打量,当成一种养老方式就行了。
破解老年大学“入学难”,根本上要靠发展。政府在文化养老体系建设上,应加大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搞好统筹协调,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一些企业、社区、学校的现有资源,如果条件许可,都不妨加以利用。对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也可以鼓励他们举办专业性的培训班。据说,日本老年大学不仅普遍,而且专业,门类比中学还要多。只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联手兴教,才能不断丰富老年教育,给老年人更时尚的生活。
破解老年大学“入学难”,也有个专业细化的问题。如对电脑、手机的诸多功能,好多老人觉得太复杂,敬而远之,这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边缘化。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很多做儿女的比较忙,没有耐心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老人使用,使老人在共享发展成果上大打折扣。如果一些老年大学把这些实用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对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将大有裨益。同时,也可引导老年学员分流,不至于都挤到某个老年大学去唱歌跳舞。如果老年人能有更多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选择,自然会减少扎堆不愿“毕业”的现象。
新闻推荐
发源于中老边境的南欧江,是湄公河左岸在老挝境内的最大支流,在琅勃拉邦省附近汇入湄公河。南欧江梯级水电站项目是中国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