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新华社资料图
■美国特别检察官米勒视觉中国图
美国司法部长巴尔24日致信国会两党称,特别检察官米勒的调查没有发现总统特朗普的竞选团队成员在2016年总统选举期间“通俄”,特别检察官对特朗普是否妨碍司法“不做结论”,但司法部的结论是关于总统妨碍司法的指控“证据不足”。
分析人士认为,从巴尔的披露看,米勒调查报告总体上对特朗普是“重大利好”,解除了他上台以来一直背负的沉重政治包袱。也有分析认为,这将意味着特朗普在“通俄”调查中基本过关,民主党在国会以“通俄”事件弹劾总统已几无可能。
但是,围绕米勒报告能否全文公开发布、司法部的结论是否公允等,两党恐再起纷争。
4页纸
美国司法部通报,以一封信的形式,24日送交国会方面,算作对“通俄”调查报告的“浓缩”。
这封信,4页打印纸,写信人是司法部长威廉·巴尔。
迄今为止,没有人提及“通俄”调查完整报告的篇幅,除司法部多名高级官员以外似乎没有人读过报告的完整内容。
所谓“通俄”调查,由美国联邦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米勒2017年5月发起,针对特朗普团队在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是否与俄罗斯方面“串通”以及这名共和党籍总统后续是否妨碍司法调查。
调查启动,是在特朗普就任后大约4个月。
调查报告22日下午由特别检察官办公室保安官送往司法部副部长罗德·罗森斯坦的办公室,标志这项调查落幕。
脱“嫌疑”
特别检察官米勒由司法部副部长罗森斯坦任命。
司法部长巴尔2018年12月由总统特朗普任命,接任因为主动回避监督“通俄”调查而招致总统“不悦”、最终去职的杰夫·塞申斯。
从22日开始,司法部高级官员闭门“梳理”,准备向国会通报报告“要点”。
最关键“要点”,依照巴尔在24日信件中的表述,是米勒及其调查人员没有发现特朗普团队中任何人实际“与俄罗斯政府共谋或协调”,以期击败民主党籍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
澄清这一点,对特朗普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这名共和党籍总统已经明确表露意向,准备投入2020年连任竞选。
他一直视“通俄”调查为对他的政治迫害。
留“尾巴”
另一“要点”,是特朗普是否妨碍司法调查,具体涉及涉嫌以革职官员、包括前任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的方式为“通俄”调查设阻。
依照巴尔在信件中的说法,米勒在调查报告中所列证据“指向同一个(是否妨碍)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因而,“这份报告既没有作出总统犯罪的结论,也没有认定他没有犯罪”。
只是,巴尔同时解释,他与罗森斯坦探讨并一致认定,米勒调查所获证据如果交由法院、作司法审理,不足以作妨碍司法定罪。
然而,报告属于“机密”,所含证据不为人知,司法审理无从谈起。
正因为持续22月“通俄”调查只有4页纸面世,国会民主党人一方面敦促司法部公开报告全文,另一方面考虑举行听证会、让巴尔当面接受议员质询。
显“后果”
白宫发言人萨拉·桑德斯24日说,是否公开调查报告全文,特朗普会让巴尔作出决定,他本人“不胜高兴,如果(报告)任何内容得以发布”。
“通俄”调查并非没有后果,总统一些身边人先后落马以至接受刑事处罚。
不足两年间,34人受到起诉,包括特朗普前竞选团队负责人保罗·马纳福特和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马纳福特由法院判处累计90个月监禁。
特朗普竞选团队5名助手与联邦检察官达成认罪协议,同意配合调查,以换取减罪、减刑。竞选团队政治顾问罗杰·斯通没有认罪,受到向国会撒谎和妨碍米勒团队调查的指控,正在等待法院审理和判决。
同时,25名俄罗斯人受到指控,罪名包括以“黑客”手段侵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电子邮件系统和在社交媒体平台散播虚假信息。
党争,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之间,围绕“通俄”调查报告及其4页纸公开内容,25日充斥美国几乎所有新闻媒体。
■关键人物
美国特别检察官米勒:
低调的“通俄”调查操盘手
22个月“通俄”调查、逾30个美国或他国个人和实体被起诉。作为特别检察官,米勒是整个调查的操盘手,尽管时常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却一贯行事低调、守口如瓶。
临危受命
两年前的5月,总统特朗普突然解除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职务,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司法部副部长罗森斯坦紧急宣布,任命米勒为特别检察官负责“通俄”调查。众所周知,“通俄”调查结果事关特朗普政治生命,米勒及其团队备受瞩目。
米勒被任命之初,共和、民主两党交口称赞。特朗普的竞选密友之一金里奇恭维说:“米勒是担任特别检察官的超级人选。他诚实正直的名誉无懈可击。”然而不到一个月,就传出特朗普考虑解除米勒职务。特朗普的一名律师指责米勒调查超出受权范围,总统本人开始通过推特抨击米勒调查属于“猎巫”行径。随后,米勒团队核心成员斯特尔佐克的手机短信曝光,他被指对特朗普存在偏见后去职。
调查期间,支持和反对米勒调查的政治和舆论激烈交锋,但米勒及其团队任凭舆论沸反盈天,始终在争议声中保持缄默,坚守着调查团队的专业规范和职业准则。
法律印记
米勒严谨、低调的职业素养可以从他的法律生涯中找到印记。
1973年,米勒从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职场,在旧金山一家被视为“白鞋”的律所担任诉讼律师。在美国,“白鞋”特指历史悠久、信誉卓著、充斥名校精英的专业性服务机构。
3年后,32岁的米勒转入美国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工作,历任联邦助理检察官、联邦检察官、主管刑事司的助理司法部长、代理司法部副部长等职。2001年,时任总统小布什提名他出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米勒在美国政府这一要害机构一直干到2013年9月,成为埃德加·胡佛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
小布什执政时,米勒两度向白宫“威胁”辞职:一次是司法部发现政府一项监听计划违法,另一次是拒绝按照总统命令交出联邦调查局收集的一名民主党国会议员罪证。两次交锋都以白宫让步收场,米勒因而威望日隆,被党争激烈的政界公认为能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米勒离任后,先在斯坦福大学教了一年书,后来成为律所合伙人,接手了大众汽车尾气丑闻引发的消费者集体诉讼。这桩诉讼最终以112亿美元金额达成和解。不久,年逾七旬的米勒被紧急任命为特别检察官,再次趟入“政治浑水”。
蓝血精英
出现在公众视线的米勒让人印象深刻:眼神锐利如同鹰隼,满头白发一丝不乱,衣冠整洁,脊背挺直。他的出身和成长经历,在美国属于标准的“蓝血精英”,这个词专指作为社会栋梁的优质专业人才。
米勒1944年出生在纽约曼哈顿,父亲是杜邦公司高管,母亲是20世纪初美国特拉华-拉卡瓦纳-西部铁路公司总裁威廉·特鲁斯代尔的外孙女。他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长大,高中就读费城一所著名私校,是学校橄榄球、冰球和长曲棍球三支球队的队长。他的球友兼同窗之一是前国务卿约翰·克里。
米勒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一年后在纽约大学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当米勒准备继续攻读法学博士时,大学挚友哈克特在越南战场阵亡一事暂时改变了他的精英教育轨迹——米勒决定参军。1968年,他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7月被派往越南南部。米勒后来回忆说,能活着从越南出来,是意外的运气。1970年退役后,米勒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读博,重续作为“蓝血精英”的教育历程。
新闻推荐
■F-35战斗机新华社图不久前,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19年《导弹防御审查》报告明确表示,F-35战斗机已经具备跟踪和摧毁敌方巡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