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颐
自来好读书者都会有一个困扰——质与量。两者并不对立,但常有人将它们对立。
前些天,某周刊有篇文章《每年读300本书的老师们,你们眼睛不会痛吗?》刷屏网络。作者质疑年末总结读了xxx本书的达人们,表示“就算不吃不喝不看剧不逛街,一年也读不了300本书”。文章漏洞太多,不忍直视。
作者以自己为例,读完一本500页的书,需要12小时,扣除每天日常工作吃睡等时间——这样那样换算之后,结论是不可能。我感觉,这位作者平时大约不怎么看书。打个比方,你不怎么跑步,跑几步就气喘吁吁;每天长跑的人,就很轻快——你停停歇歇跑了一小时,人家十分钟就一口气到底了。读书亦如此,速度和耐力都能不知不觉地提高,眼睛扫描范围广,思维转化也迅速。
从文章的出发点来看,作者是想批评那些标榜热爱读书的虚假行为。拼数量、晒票圈这些现象,我也很反感。可惜整篇文章的逻辑都很“感人”,最后这个结论:“我们立下一个小小的FLAG——每个月认真读两本好书,拒绝读书装逼。”单看这句话,是要鼓掌的,然而推导的过程,他所赞美的“精读”,实在让人不能苟同。
他问:“读什么书,经典还是新知?”这个问题提得好。可是他接着便开始贬斥“经典”与“大师”,强调必须推翻“死读书”,做到“求新知”。这是纯粹的狂妄无知。
说说“好书”。怎样的书才算好书呢?经典有可能过时,经典未必适合每个人。读书不跟风,有自主选择,没错。可是,我们的头脑里不会天生就有“好书”的概念。
欧阳修写《卖油翁》,所述不过“熟能生巧”四字。王云五先生说,滥读也有好处。他以前不敢做文章,但滥读书后,写出来就是文章。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何谈好的读书方法?胡适说,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博大是基础,一点一点累积,才有那塔顶的冒尖。没有量的积累,又何谈质?没有滥读积攒的底蕴,又何来“精读”?一根竹竿戳在泥地上,不是“精”也不是“高”,一阵风就刮断了。
只捧着一本书,很难形成对这本书所谈对象整体的深度的认识,必要发散开去,由这本书到另一本书,由这个作者到另一个作者,由这个看法到另一个看法,才会有足够的判断力,才会知道什么是好书,才会知道怎样选择。
我一直倡导主题阅读。有些人说,会不会很枯燥、很麻烦?其实不然。这是一种有用的“取巧”。这堆书必有交叉重合,资料背景类可以不用每本都细读,可跳的就跳过,更须关注每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生而有涯,读书不尽。多花时间在无价值的书上,就浪费了读更有价值的书的精力。假如你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了成百上千的书,现在看到一本书的标题、目录、简介,或者在连续阅读几十页之后,还不能判断这是不是一本好书,那你才真是白读了。滥读有好处,不等于要盲目地滥读,不加选择。
书径漫游,常遇路人,擦肩而过,随意遗忘;有时心心念念的,见了面却很失望;有时偶尔邂逅,竟然很惊喜;有很久以前喜欢后来逐渐淡漠的,也有经历了岁月才懂得他的丰姿。我愿意接纳进我的世界的,我愿意视之为知己的,终究也只有些许呀。
新闻推荐
联合国就戈兰高地主权召开紧急会议 14个安理会成员国反对美方决定
据新华社消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7日就戈兰高地主权召开紧急会议,除美国,14个安理会成员国反对美方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