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水云轩小学 徐雪华
教师专业成长有三重境界:技、艺、道。“技”寻求的是即时即效的方法;“艺”是倾注了个人情感和智慧的“技”的综合,是灵活运用方法的能力;“道”即事物和生命的基本规律。回眸自己十六年的专业成长之路,亦是对教育之道的追寻之路,总结如下。
■学习:择高处立。
寻找专业发展的新支点,必须了解教育领域古今中外的重要学说与经验。
首先“与教育先贤对话”,了解他们的教育主张。听孔子谈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听苏格拉底谈产婆术,听卢梭谈自然教育,听杜威谈儿童中心论,听蒙台梭利谈童年的秘密,听蒙田谈把世界作为书房,听维果茨基谈最近发展区,听皮亚杰谈同伴影响法……与先贤对话,不仅能理清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还在对话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教学、看教育,会有新的角度、新的理解。
其次“走近另类课堂”,了解他们的实践经验。如分数是必须的吗?我们可以看看阿莫纳什维利“无分数学校”中的孩子怎样生活。为了让儿童自由成长,一所学校可以不要任何教育规则吗?我们可以看看英格兰的夏山学校是如何进行教育管理的。一个教师能改变几十个孩子的命运吗?我们可以看看雷夫的第56号教室里发生的故事。没有考试、班级和课标,学生还能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吗?我们可以看看柏林中心校的翻转课堂是如何让学生自主、自由和自律……这些教育探索能帮助我们更真切、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本真,并获得改变的勇气。
■实践:就平处坐。
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奇有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儿童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的方式。” 为了使教学既符合学科规律,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2015年始,我在班级开展“儿童哲学”的研究,每周和学生就一个哲学话题进行平等探讨,启发他们对万事万物进行思考。如清明节时许多家庭都会带孩子去拜祭祖先,有学生在日记写下自己的疑惑:“人为什么会死呢?人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呢?”就这个问题,我们阅读有关死亡的绘本《再见了,艾玛奶奶》《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再从不同角度去探讨死亡,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万物。
当我们站在儿童视角去看待教育,在教学中开展实践研究,会使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充满着创新的乐趣。教师平时的工作任务很重,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需要研究的东西也很多。但研究与工作不同,工作要面面俱到,而研究必须聚焦在一个点上,一年,两年,十年,持续做下去,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学会聚焦,舍得放弃,专注做好一件事,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反思:向深处行。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反思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反思,经验得到积累,观点得以汇聚,成果得以显现。教师专业成长中,应当坚持两种反思。一是即时反思,积累教学点滴感悟。上课与听课之后,记下课堂的精彩之处,剖析可借鉴之点,也记下遗憾和可商榷处,梳理自己电光火石的思考。二是系统反思,整理教学成果。在研究中展开持续的思考,并从实践积累的素材中进行提炼。
教师的工作,因为有了行动而有了价值,因为有了思考而有了意义,教育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书写,就是对教育之道的不断追寻。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美国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的安全顾问3月30日指认沙特阿拉伯政府“入侵”贝索斯的手机,获取他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