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轻便、环保、价格便宜等优点,很多人的日常出行都依赖电动自行车;但是另一方面,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经常快速地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上“蹿来蹿去”,给交通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也给交通管理带来困难。
经过近一年的过渡期,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国标”),将于4月15日起实施。该标准与之前实施的标准有何不同,这将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影响?
安全隐患多
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
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的第一大国,去年10月份发布的《中国电动车节能白皮书》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2.8亿辆。
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由于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增长,相关交通事故的绝对数在上升,加上一些驾驶者存在安全观念淡薄、法治意识不强等现象,给交通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为了掐着点上班、送孩子上学、送外卖等,很多电动车的骑行速度都比较快,加上没有经过专门的交通法规学习,很多电动自行车驾驶者见缝就钻,经常变道,并且没有打信号灯的习惯。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我国共发生电动自行车肇事致人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5.62万起,电动自行车肇事致人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引发火灾数目等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新国标的出台,以坚持电动自行车的非机动车属性为原则,并将对电动自行车的监管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这既有利于电动自行车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有效保护了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张天任说。
硬性指标落地
杜绝“超标合格车”
即将实施的新国标与1999年发布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旧国标”)相比,有何不同?
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说,相比旧国标,新国标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往的各项安全指标将不再是“选择题”。在旧国标中,标准细则分为否决项目、重要项目和一般项目三大类,出厂车辆否决项目必须全部达标,但重要项目达标仅需满足15项及以上、一般项目达标满足9项及以上即可,这就给厂商提供了回旋的余地,也造成了产品检验合格却是“超标车”的尴尬局面。
而新国标的“全部技术内容”都变成了强制性的硬指标,各项安全指标不再是“选择题”,这也消除了“非否决项”留下的漏洞,从生产根源上杜绝了“超标合格车”的存在。
张天任表示,新国标的另一大特点是全面提升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标准,“超标车”将不能再以机动车性能享受非机动车的权限。
根据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由旧国标的20公里/小时调整为25公里/小时,当车速超过25公里/小时,电动机不得提供动力输出;装配完整的整车质量(含电池)从不超过40公斤,调整为55公斤;电动机连续输出功率由240瓦调整为400瓦。
此外,新国标还补充和完善了电动自行车的防火、阻燃、充电器保护、无线电骚扰等方面的要求,对于当前由于充电过载、短路或发热、不同品牌充电器混用从而引发火灾事故起到有效遏制作用。
据《科技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报道3月27日,“中国体育彩票·新长城助学基金”捐赠仪式在沈阳体育学院举行。40名2018级优秀特困大学生每人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