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语文老师也教美术
1个学生“坐班”,16位老师“走教”;教室设在学生家里,黑板、课本、教具全是老师自带,课程表只为一个学生量身订制……这样的学校,你见过吗?
在河南省中牟县黄店镇王俭村,就有这样一个“学校”,目前该“校”开学已一个月有余。连日来,一篇《16位教师每天轮流上门,为重伤女孩撑起“家庭课堂”》的文章在网络和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感动无数网友。文中提到的“重伤女孩”小芸(化名)便是这所“学校”唯一的学生,而义务志愿为小芸授课的16位教师,则分别来自全镇不同学校。
4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小芸家里时,黄店镇罗家小学教师张海峰正在给小芸上语文课,讲的是拼音“bpmf”。黄店镇中心校教师刘宏则在一旁协助辅导——下节课,他要为小芸上的是数学课。
今年9岁的小芸,是中牟县黄店镇王俭村人,父母智障,家境贫困。4年前,年仅5岁的小芸不幸烧伤,伤情严重,危及生命。经过全力救治,小芸的命总算保住了,但当时全身80%的重度烧伤,给小芸留下了满身的伤疤,双手也因此被截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情的逐渐稳定,今年春节前,小芸对一直照料她的伯母冉梅叶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妈,我也想上学!”
“一个都不能少!”了解到小芸的情况后,春节后开学前夕,黄店镇中心校校长王金瑞组织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小芸的入学问题。经过多次商议,黄店镇中心校决定结合小芸的实际情况,成立“爱心送课志愿者小组”,送教到家!2月25日,黄店镇中心校向全镇教师发出倡议。不到一周时间,就有16名教师申请加入了“爱心送课志愿者小组”。3月5日,这所一个人的“学校”正式开学。据了解,这16名教师中,有各学校的校长,也有普通教师;有离小芸家近的,还有离小芸家一二十里地远的。
在中心校的协调下,他们为小芸量身订制了一份课程表,以语文、数学、音乐和美术为主。每天上午9:00至11:00两节课,下午写作业,第二天老师来上课时先检查作业、复习前一天内容。为了方便沟通,16名志愿者老师特别建了个微信群,名字就叫“一个都不能少”。
当天的课间故事阅读,张海峰给小芸讲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后,张海峰告诉记者:“由于小芸此前没上过学,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从零起点为她安排的。小芸很聪明,学得也很快。现在她已经学会用拼音拼出爸爸和妈妈了!”
“当我第一次带来电子琴的时候,小芸摸着电子琴说,老师,我以前弹过。顿时我泪如雨下,看见孩子被烧掉的双手,我为孩子遭受的痛苦而心痛。”采访中,记者还见到了小芸的音乐老师冯山虎,他告诉记者,“希望通过音乐能让她感受到这世间的美好,也希望我们的帮助能影响她一生,让她有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小芸家的邻居朱爱琴说:“老师们每天来给小芸上课,真是不容易,以前她不说话内向,孩子们都不和她玩,现在她主动和邻居的孩子说话,还唱歌,感觉她性格开朗了不少,这真得谢谢老师们!”
“保护孩子的受教育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老师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送教一个多月来小芸进步很大,我们也很欣慰。下一步,我们计划再征集一些学生志愿者。如果条件成熟了,就试着让她到学校上课。如果她适应不了,我们会把课一直送下去,直到她完成全部义务教育……”王金瑞这位年轻的校长,对小芸的教育,思考得很多。
据《中国教育报》
新闻推荐
《日本人眼中的美》[日]高阶秀尔著杨玲译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11月版《发现阴阳道:平安贵族与阴阳师》[日]山下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