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下江人”,年轻时我就很喜欢鲁迅、钱钟书的作品。虽然有人会觉得他们文笔过于尖刻,但江浙沪一带,许多人平日里说话就这风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同样具有幽默风格,老舍的京味儿文字对于我却不易消化。然而我还是“关注”了他,原因在于我曾是个大龄青年。当年为了寻找心理安慰,总想找些名人晚婚的例子自勉,于是“发现”了老舍。
“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老舍给自己写的小传里如是说。虽然老舍说的34岁,可能是虚岁。但在他那个年代,也算得上超大龄青年了,于是顿时让我生出些许亲切感。再看看老舍写给夫人胡絜青的情书,更忍不住要点几十个赞。
1924年,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后来又在新加坡当了半年中学老师。1930年,老舍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胡絜青和老舍是通过朋友认识的,他俩都是满族,而且都是正红旗人。在准备进入恋爱状态前,老舍给胡絜青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直言不讳对胡絜青提出三大要求: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老舍说自己虽然出过洋,但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门在外,夫人在前面走,要他在后面跟着打伞,绝不会干。但也不会因为心里有气,回家打老婆撒气。可能胡絜青对于这种直通通的风格能够接受,后来老舍便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直到两人结为连理。
民国时期,许多知名作家留下过大量情书。文笔大多很优美,内容大致相似。无非是夸赞女方好容颜、好气质以及这样那样的好,另外倾诉自己如何魂牵梦萦、朝思暮想。有些读来过于甜腻,让人起鸡皮疙瘩。老舍的情书可谓不拘一格,看得出是个实实在在过日子的人。
老舍的务实风格还延续到了婚后,新婚第二天,老舍就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丑话说在前头,便于增进彼此了解,避免因为误会而擦枪走火。我结婚后也是这么干的,如今眼看就快顺利度过了两个“七年之痒”。
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这个称号对于他可谓实至名归。“文如其人”的说法,常常不准。比对一下老舍的文章和现实生活状态,倒确实都很接地气。文人比较容易孤芳自赏,我认识一些作者写着写着,不由自主就会远离一般人。别说文章,连平时说话都会让人觉得有些怪。而真正的大师,生活中往往就是平平常常一个普通人。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华盛顿4月5日电美国科技公司亚马逊日前提出自己的卫星互联网计划,准备发射3000多颗卫星,为全球没有互联网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