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00年,欧洲印制出了用在药品和布匹上作为商品识别的第一批标签,后来标签就成了用来标志产品分类或内容的工具。读到“青蛙闹塘”“嘡嘡响,锣声几棒近墙门”这些词句时,脑海里跳出的标签便是两个字——吵闹。
我曾怀疑《变形金刚》的编剧是否和我一样有过同样的“遭遇”,所以在剧中编了个叫“吵闹”的喧哗聒噪的家伙。“吵闹”是铁骑军战车队的成员,变形后是一架加装反坦克导弹、双炮塔等配件的主战坦克,生来野蛮,所以只能担任强攻先锋,执行不了偷袭任务。剧中这个虚拟角色从来没有军人的风度,很多时候的他看上去更像是个“野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野人”也不少。在一些公众场合,座位周围肆无忌惮的谈笑此起彼伏;高声说电话、微信语音回放,如入无人之境……有时被吵到脑子发焖、浑身烦躁,想安静一会儿都不行。偏偏自己是个好静之人,善意提醒一般收效甚微,真怕吵闹声会把我弹起骂人,讲道理没意思,打过去不对,躲远点也不行,怎办?儿子教我,带着耳机出门吧。去年春季,跟随散文家采风团出去,在国外的酒店大堂和大巴上被一群中国大妈大叔吵得头痛,摸摸包里竟把耳机落在家里了。
一次从安徽池州经铜陵到黄山,高铁在300多时速中飞驰,舒畅的心情被吵到要爆炸,恨不能点住他们的“哑穴”。我只好带上耳机听歌,试图把吵闹声降到最低。半个小时后,吵吵嚷嚷的4位熊孩子3位大人终于下车了,我的后排座位的各种拍打、踹踢、全程无敌大声喧哗、尖叫声,终于销声匿迹。上来的两位年轻人就坐在我的斜前排,安静地在看书;我旁边的小姑娘,安静地在画画,一个不小心她把零食弄洒在桌面,坚持自己清理,见她用肉肉的小手认真拾掇的情景,我被这小家伙暖到了。多美的风景。
我的一位很优秀的毕业生很懂小孩的习惯教育,夫妇俩把他们家的一对儿女“虾儿鱼儿”带得很好。一天,她发来了感慨:刚才在国家大剧院里,中场休息时间,有一个小孩,在最靠边的座位和只有十厘米的缝隙里爬,目的地是从第一排往上爬到第十排,最后发现实在爬不上去,再走通道出去,爬楼梯。中国式。
今天,一位行走无数国家的同学在朋友圈忍不住发了几张图,车上,他斜对面的小孩,各种的闹腾:在座位上,一会蹲着一会趴着;一会爬在地上,扒拉前排客人的袋子;一会紧扒着前座的椅背探头探脑、拍打……可以想见他各种的吵闹声音。朋友无语有话:为何中国式的小孩最吵闹?
或许上述都是个案。可“中国式”是个很烙眼烙心的词。吵闹的标签如果标为中国式大妈大叔,还不觉得太心疼;如果标为中国式小孩,心就沉到了底端。
实际上,中国式大人与中国式小孩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岁定终身”这句话从一个层面说明了幼儿教育的其中一个关键时段,错过了3、6、9、12岁这些时段的习惯和素质的教育,等于错过了整个儿童时代的教育,将来他们很可能就成为新一代的“中国式大妈大叔”。当我把这些和我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讲起时,嘻嘻哈哈的她们也一脸的严肃。
教养是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素质,总是在不经意间温暖着他人。希望吵闹的标签与我们无关,与“中国式”无关。
新闻推荐
屏幕并非越大越好目前,在市面上的行车记录仪,性价比较高的一般价格在300—800元不等,低于300元的产品往往在画面像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