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辉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民警陈亚辉从警14年来,先后参与处置涉爆现场50余次,成功排除各类爆炸装置382枚,成为赫赫有名的“拆弹专家”。
排爆,绝不像影视剧中剪断红线还是剪掉蓝线那么简单,这是个极其特殊而又绝对高危的职业。作为排爆手,每一次启程,就是与“死神”博弈的开始。
初临爆炸现场时,
还是“学徒”的他有些紧张
2007年7月的一个中午,天气非常炎热,三乡一鱼塘旁边的废品收购站发生炸弹爆炸,收废站老板当场被炸伤。此前,老板收到的威胁是现场不止一枚炸弹。接到任务后,还是学徒的陈亚辉和师傅等5名排爆队员就往现场赶。刚出门,恐怖消息再次传来:第二枚炸弹被触爆,一位现场勘察的民警被炸伤。
快马加鞭,陈亚辉和师傅等人很快就赶到了现场。爆炸虽然发生了半个多小时,但现场还能闻到炸药的味道,废品站被炸得七零八落,伤者已被送往医院救治。留给陈亚辉等队员的任务是,完成对爆炸点周围500米范围内的搜排爆,确保地下和地上建筑物内再无炸弹。
炸弹刚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去完成搜排爆,每个参与排爆的队员都显得有些紧张。天气炎热,穿着厚重排爆服的陈亚辉只走了几步就全身湿透,但他不得不前行,这就是他选择的职业,一上战场就没有退路。
陈亚辉一寸一寸向爆炸中心点探测,金属探测器突然发出“滴滴”的声音。紧张的气氛随即袭来。陈亚辉慢慢卧倒,趴在地上,用塑料钩扒开地表,小心寻找引发警报的金属。一身冷汗之后,金属终于给找到了,原来是一颗生锈的铁钉。
“对于我们排爆队员来说,宁愿去十个能看到炸弹的现场,也不想去寻找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陈亚辉说,那天,他鞋子里的汗水多到脚底打滑。5个人分两组,轮换搜索6个多小时后,胡亚辉和队员没有在现场发现炸弹,他们在现场挖出了100多个生锈的金属。他们离开时,刑警可以安全进入爆炸地点勘察了。
“太危险,这次我来做主排爆手”
2012年12月20日上午10时,正在训练的陈亚辉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古镇一个办公场所的三楼发现12枚炸弹,请立即带队前往处置。需要提醒的是,炸弹数量太大,务必谨慎!”
挂断电话后,陈亚辉带排爆中队火速赶到现场。当时正是上班时间,办公场所人来人往。“赶紧疏散群众!”陈亚辉一边交代辖区民警和场所负责人,一边准备排爆罐和转移工具。陈亚辉远距离看了一眼,“太危险,这次我来做主排爆手,其他人必要时予以配合。”不等同事回应,陈亚辉就拖过排爆服,套在了自己身上,而后手提防爆罐,径直走向放置炸弹的地方。
距离炸弹差不多50米时,陈亚辉放下防爆罐,一步步向极度危险的墙角靠近。炸弹是自制的,摞在一起,整整12枚。屏住呼吸,仔细观察,他发现嫌犯采用了两种起爆装置,一种是拨动开关,另一种是压发。当看到一枚炸弹上的压发装置时,他心跳突然加速,脊背直冒冷汗。
“如果嫌犯将这枚炸弹放在最底层靠中间的位置,而我一枚一枚移走时,炸弹很可能被触发引爆,后果真的不敢想。要知道12枚炸弹总装药量有3600克,爆炸威力相当于30多颗军用手雷,不要说我一个穿防爆服的人,就是整栋建筑也可能被夷为平地。”接受采访时,陈亚辉说。
陈亚辉小心翼翼地一枚接一枚转移着一摞炸弹,身穿超过35公斤的排爆服,速度异常缓慢。警戒线外,无数双眼睛看着安放炸弹的现场,谁也不敢说话。两小时后,陈亚辉将防爆罐提出了楼梯,大家的心才算放下一些,感觉像等了一个世纪。
陈亚辉排除炸弹威胁的同时,嫌犯也宣告落网。原来,这是一起讨要工钱未果所引发的险情。
“零事故”背后是流不尽的汗水
排爆手的工作不只是接到警报赶到现场搜排爆,防爆安检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样充满危险。在特警支队读书沙龙活动中,陈亚辉分享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读后感。正是因为他注重细节,确保了所检场地的绝对安全。为做好这项工作,他体验过总统套房,下过污水井、翻过垃圾桶。只要属于安检范围,有他在就不会留下任何一个死角。市公安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十年中,陈亚辉带领的特警排爆中队至少做过千次安检,从未出现过事故。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安保中,陈亚辉担任场地安检组组长,一个月时间内,累计安检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排除险情1次,查出违禁物品265件,被厦门会务组评选为“安保之星”,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对话
不惧危险
勇往前行
记者:排爆手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职业,这项工作你一干就是14年,还会一直做下去吗,如何理解这个职业?
陈亚辉:我非常热爱这项工作,会一直做下去。做了14年,我的感受是,越危险必定就越害怕,越害怕就必须越努力,面对炸弹须常怀敬畏之心,才得平平安安,要知道你在跟死神赴约,一不小心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与“死神”博弈,得勤学苦练。
记者:与“死神”赴约时,会跟家人说一声吗?
陈亚辉:我的父母跟我和爱人一起生活,开始出任务时,我就跟他们说,结果他们一晚上都睡不着,后来就不说了。我也会带他们到单位参观,让他们知道我的工作很好。
记者:作为一名排爆手,你怎么理解爱国?
陈亚辉: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往前行,不惧危险,不怕牺牲。
文/本报记者 卢兴江
通讯员 刘家良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新闻推荐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为什么,一方面有的旅游者不善于发现美;另一方面就是出游前没去斤斤计较,让名不副实的服务搅了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