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凯风(时评人)
继几年前的豪华车异味风波后,今年3·15前夕,某豪华品牌成为今年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联合南都车友会、中国机动车检测鉴定评估与质量认证中心组成权威鉴车团,对七辆新车的车内环境进行甲醛、TVOC检测。结果显示,一辆大众途昂新车甲醛超标10%。另外,两辆加装脚垫的奥迪车,甲醛检出值均超标,最高超标2.3倍,TVOC最高超标近六倍。
新车异味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除了媒体测评所暴露的问题之外,3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汽车空气质量历来是投诉焦点问题。2018年内奥迪汽车曾三次因异味被投诉,奔驰、别克、长安福特、上汽大众也曾因此被投诉。
新车都有异味,如同新家具都有异味,都十分正常,这是车内材料化学成分尚不稳定、容易挥发所致。只要异味在合理范围之内,对人体不至于构成伤害,都是可以容忍的。问题在于,异味基本等同有毒物质,许多新车异味,不仅不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而且严重超标,乃至对车主已经造成明显健康伤害,这就不是“新车都有异味”这种常见说辞所能辩解的了。
当然,这里的异味,部分是车主额外加装的脚垫等配件环保不过关所致,只要清理掉配件即可解决。但有车型几乎所有车主都遭遇异味问题,这就不仅是加装产品的问题,而是汽车在出厂时本身在环保上就存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制造商为防震、降噪、隔热,往往在车内贴有一层韧性的沥青阻尼材料,由于缺乏标准和监管,部分汽车采用严重超标的劣质沥青阻尼片,从而成为新车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对于车内空气质量,并非没有标准。2011年,原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车内甲醛限值做了具体界定。不过,长期以来,这个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而对于车内沥青阻尼材料,则一直没有相关标准加以约束,而沥青材质好坏,关乎汽车制造成本,制造商不乏偷工减料的可能性,这就置消费者的安全于不利境地。
更关键的是,即便新车异味问题十分严重,有车主甚至患上白血病,但由于致命原因多种多样,新车空气污染与患病之间很难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车主维权多半得不到法律支持。同样,新车空气污染原因也是复杂多样,加上第三方检测机构公信力存疑,导致车主在维权时往往有心无力。
所以,要改变这一局面,不能让消费者孤军奋战。首先,亟待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由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标准。这方面,相关部门已经迈出步伐,《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强制性标准早已开始征求意见,但具体何时落地,仍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其次,对于沥青阻尼材料等问题导致的污染,亟待建立相关规范并且强化监管。沥青阻尼材料是否可以使用,可以使用何种性质的阻尼材料,有待进一步明确。同时,对于车内加装配件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也有待建立,让汽车空气质量有标准可依。
更关键的是,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鉴于车主与汽车商在维权博弈力量上的不对称性,消协等消费者组织有必要代表消费者进行集体维权,而相关监管部门同样要加强日常监管,彻底解决汽车空气质量问题。
新闻推荐
●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院校的科教能力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团队对各院校教育竞争力指数这一重要指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