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
李玫瑾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定价:39.80元
●李玫瑾
编者按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剖析。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重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我曾遇到许多自觉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对自己养大的孩子时,突然发现孩子变得“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狂暴。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当他们把孩子领到我面前时,我时常感到遗憾: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病,他们只能诉说生病的痛苦……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生活方式是最主动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如此。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心理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夫妻二人亟须挣钱或者事业太重要,那么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成陌路人。在准备怀孕和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内(12岁之前),不让他(她)离开你的身边。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一对年轻的夫妇仍然只需要别人的关心,却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人帮忙的婴儿;如果夫妻二人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那么最好不要选择当父亲或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完全不知道,有无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或没时间,建议为人父母要谨慎。如果认为孩子出生后会自然长大,会自然懂事,那人们一定会失望。因为只要心理抚养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这就是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父母终于明白心理抚育的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所以,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应该作为欲为人父母者的必需知识,有条件者一定要阅读《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各社区或医院在进行孕期教育的时候,要增加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同步教育。
(摘编自《幽微的人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梦媚通讯员/莫宇韬)记者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海陵大队获悉,该大队日前利用智慧新警务的科技手段创新工作方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