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钟的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各大旅游景区又迎来了游客高峰,与此同时,景区管控不文明游览行为的压力也明显增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令人大跌眼镜。在公园里大肆挖掘野菜,盗挖刚刚冒头的竹笋,爬上树枝折花拍照……“地上趴满大爷,树上长满大妈”,不文明程度不断“扩展”着人们的想象力。
据报道,北京市市属公园正在研究制定“游园黑名单”制度,今后将对多次劝阻无效、破坏文物等行为较为恶劣的游客,采取一定的游园限制措施。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出游人口规模的扩大,不文明游览行为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遏制不文明游览现象,不仅是社会道德与文明秩序建设的问题,更是制度和规则进一步健全的问题。
一些游客之所以胆敢逾越文明底线,与实施相关行为的代价过低有关。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景区看到不文明现象,以现场阻止和批评教育为主,即便执法部门介入,往往也停留于小额度的罚款。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引导,更需要约束。让潜在的不文明游客感到“肉痛”,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开展不文明游览行为治理的应有指向。
实施“游园黑名单”制度,利用“人脸识别”等技防手段,对多次劝阻无效、破坏文物等行为较为恶劣的不文明游客,采取游园限制措施,无疑能对不文明游客产生有力的规训效果。此外,还要明确“黑名单”的执行期限,既让不文明游客付出足够的代价,也为真正悔改者提供新的机会。景区、交通、酒店等相关机构也要针对“黑名单”制定配套办法,让“黑名单”充分发挥威力。
建立“黑名单”制度,其意义在于用持续性的约束替代短期的惩戒,而它的真正目的也并不在于惩戒,而在于通过威慑和约束,在社会大众中培养起自觉的文明旅游习惯。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京4月11日电(记者刘宇轩杨绍功)记者10日从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