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极限片就是极限明信片的简称,也称原图卡,英文Maximum Postcard,缩写MC。极限明信片由明信片、邮票和戳记三大要素组成,用有效邮票贴在画面与邮票图案相同或相似的明信片上,并盖销同邮票图案或主题相关地点的邮戳制作而成,要求明信片的图画、邮票图案和盖销邮票的邮戳,三者最大限度的一致,从内容到形式,成为相互照应和补充的有机整体。这辑“激情之美”极限片,展现的是解放初期人们生产生活各个层面的影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让我们以旧闻记录的形式,一起回到那个年代,展开燃情似火的极限之旅吧……
漫话生产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翻身作主,一跃而成为国家的主人,人们的热情被迅速点燃,并以更大的革命激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去。一时间,祖国大地一派生机,处处洋溢着新气象。人们在绘制心中蓝图的时候,生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正如毛主席于1954年填词《浪淘沙·北戴河》说的那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职工新村
票:J.8-15,职工宿舍,1976年片:职工新村,196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戳:上海200080,1991.12.24.11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住房制度,采取无偿的实物福利分配制,分房标准主要以工龄、厂龄、家庭人员的结构等因素为依据;分配给职工的住房采用低租金制,亏损部分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补贴。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一种房屋分配形式,福利分房事实上成了员工的一种福利待遇,是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邮政部门在宣传我国“胜利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时,就把“职工宿舍”作为一个分主题来表现。漂亮的板式小高层,排列整齐,一幢连着一幢,形成独立而整洁的新社区——这就是“职工新村”。社区内道路绿荫环绕,环境宁静优雅,并配有食堂、商店、邮局、医院、幼儿园等设施,生活安静而舒适,令人心驰神往。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社区随处可见,因此在制作极限片的时候,片源多多。这里选取其中的一枚,片与票相对贴近,楼宇由马路隔开,成为独立社区。那时马路上的车辆稀少,生活安静井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1993年停止干部职工住房实物分配,开始实施集资建房政策。特别是1998年后,明确提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促进住房商品化,开始了房地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历程。
◎ 社区专栏
票:T.22-3,战“四害”庆丰收,1977年片:街头革命宣传专栏,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人民出版社戳:上海200093,1988.12.18.9
在信息传播手段单一的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广播,二就是宣传专栏。社区的宣传栏是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是号召全民动员的“传声筒”;同时,它也是宣传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知识的阵地,是社区居民掌握科普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
可以说,宣传专栏已成为社区生活的一个侧影。在文革年代,这里贴满大字报,义正词严的呵斥,阶级仇恨的怒吼,人们围在一起大呼口号,群情汹涌,情状如邮票画面所载。随着时代脚步的迈进,宣传专栏逐渐演变成“四化建设”的宣传主场,明信片的画面显示了某些变化:虽然标语还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类的激进口号,然而里面的内容却多了诸如“愿望”“求知”等个人化表达。生产之余,渴求知识的人们将这里变成“学习园地”,阅读,思考,做笔记,人们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时代顿时安静下来,回归到平静的生活中去。
极限片的的制作在于“求同存异”,这个“异”即片与票之间的内容变化,此枚承载着时代变化的极限片,为我们记述了那个时代的微妙与玄变。这样的极限片无疑是珍贵的。
◎ 供销社
票:J.28-2,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78年片:食品商店,1979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戳:上海85(支),1986.8.13.19
1942年12月,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阐明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号召解放区军民切实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依然是指导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标志,供销合作社一直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指导思想的贯彻者,甚至将这八个大字作为其独家的宣传口号——明信片上的供销社商店,就把这标语旗帜鲜明地悬挂出来,对应了邮票上的毛主席题词。商店内,柜台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供销两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场景,正是上世纪70、80年代我们对供销社的记忆,充满了怀旧气息。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供销合作社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不仅成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为联结城乡、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1958年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时期,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后又两次分开。如今供销社似乎编制还在,不过,影响力早被日渐壮大的商品经济浪潮所湮没。人们对于它的记忆,依然停留在过去的那个年代。
◎ 疗养院
票:特13-18,工人疗养,1955年片:北戴河休养所一角,上世纪70年代北戴河片戳:河北秦皇岛北戴河(临),2001.08.06.18
疗养院是提供物理治疗,并配合饮食、体操等疗法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医疗机构,多设在自然环境较为清静优美的地方。我国的疗养院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列入推广与宣传。例如1955年发行的特13“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邮票,其中最后一枚就是以“工人疗养”为主题。可见,当时除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之外,医疗卫生与康复疗养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建设指标,得到了重视和紧抓。明信片中宁静而优美的场景,是我国著名的疗养地——北戴河。
北戴河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部,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海滨度假区。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十分适合疗养。1948年11月,北戴河解放,中央组织部在这里选择了风景最好的西山,对原有别墅进行接收或购买,组建了疗养院,以安置伤残将士。1952年,中组部疗养院移交给中央办公厅,改名为中直机关疗养院,规定中直机关的干部一年有一周去北戴河休养的假期。1953年,中央决定夏天集体到北戴河办公。从1953年到1965年,夏季的中央重要会议,几乎都在这里召开,这里也因此成就了“夏都”之名。改革开放以后,北戴河疗养区拨给旅游部门作为接待游客使用,从此,北戴河神秘的中央暑期办公疗养地向老百姓敞开了大门。
◎ 戏 院
票:T2,杂技——转碟,1974年片:杂技——转碟,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戳:河北吴桥,1984.5.14.9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在片末整整用了20分钟的长镜头来记录中国的杂技表演。在国人的眼中,20分钟似乎过于臃长,显得拖沓、闷。不过换外国人来看,却兴趣盎然——因为这代表了中国人日常的娱乐生活。
杂技,杂指多样;技指技艺,即“各种技艺”的意思,是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它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包括跳、身体技巧和平衡动作,较晚时又使用长杆,独轮自行车、球、桶、绷床及吊架等器械”。中国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已有2千多年历史。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后,杂技艺术得到大力发展,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日常生活中,杂技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构成那个年代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74年,中国邮政继T1《体操》邮票之后,推出了T2《杂技》邮票,一套6枚,采用中国杂技的优秀传统节目:舞狮、叠椅、抖空竹、顶坛、转碟、蹬伞等作为画面内容,邮票底色厚重,浓墨重彩,同时又有新的时代气息。而在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就先见之明地推出了《杂技》明信片,一套10枚,邮票的表现内容在明信片中都能找到对应,并且对位准确,制作起来可谓天衣无缝,让极限迷大呼过瘾。明信片上的“转碟”,比邮票的难度更高一筹,需要站在凳子上后仰咬花——台面上艳丽的花束为塑料花,是那个时代常见的装饰物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公 园
票:特43-5,锻炼身体,1960年片:北京天坛公园的早晨,197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戳:河北50支,1985.12.1.9
公园是指由政府修建并经营的,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城市的公园建设迅速发展,并创造出不同的地方风格。不过,在每座城市当中,总有一座“人民公园”“中山公园”或“文化公园”,就像每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或“解放路”一样,充满了时代色彩。周末的公园,是全家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傍晚的公园,则是恋人们漫步谈情的最佳场所;而在平时,它却是退休职工用以文化消遣、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属于退休老人的公园,有怎样的一番景象?——清晨溜鸟、跑步、摸太极;白天下棋、练曲、侃大山;回到家中,还可以种花、养鱼、听广播——一个时代的安闲,似乎就浓缩在这悠乐的晚年。邮票画面,是一位老人在老树下耍太极,精神奕奕,气定神闲;明信片的场景则从个人到集体,壮阔很多,镜头拉开就是宽银幕:清晨公园的老树林里,雾气刚刚被阳光拨开,一大群老人在林间空地四下散开,就着舒缓的音乐将架式摆开……这情景,多像今天大妈们所跳的广场舞,只是时代不同,韵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新闻推荐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响水村4月11日下午,“美丽乡约,一网情深”株洲市新媒体和网络大V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