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3月4月是植树的最佳季节,但有人在辛苦植树,却也有人在肆意毁林。最近短短几天时间,就相继有两起毁林事件被曝光。
先是有媒体刊发《密林开“天窗”,黑龙江6000亩林地疑被毁林种人参》一文,据报道,有居民举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一大片国有、村集体所有林地,在没有采伐手续的情况下被砍伐上万亩。紧接着,又有媒体披露,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镇范家门村毁坏林地违建停车场,事发后村委会主任范某某被停职并移送审查起诉,而范某某之子却接任村委会主任。
媒体报道随后均得到了当地官方的证实。在前一起事件中,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部分参地的确为国有林,具体面积还有待核实”,有关部门已连夜深入涉事地块进行调查取证;后一起事件中,登封市委政法委通报称,唐庄镇范家门村村委主任范某某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毁坏林地修建停车场,非法占用林地面积为26.517亩,关于范某某之子接任村委主任的问题,当地也已启动相应调查程序。
十年树木,毁林却可能在一朝一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繁衍;毁林违法,情节严重者则涉嫌犯罪,这些原本都应该是常识。近几年来,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务必采取严厉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行为。
但事实上,正如媒体最近频频披露的那样,至今为止,一些地方以各种名义毁林开垦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观念偏差。尽管平素不妨把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高高标举,但一旦有速成式短期利益的诱惑,就往往乱了分寸。黑龙江毁林种人参其实远非个案,2018年7月,黑龙江省林业厅官员就曾在当地媒体上坦言:“个别地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上,在利益的驱使下,仍然开垦林地种参。”二是监管偏软。在几乎所有毁林事件中,监管偏软、执法不严都是一个带共性的问题。
前段时间成为焦点话题的“曹园事件”中,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有关部门先后三次对违法占地建设下达行政处罚,虽然罚款交了,但责令拆除的违建依旧岿然不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没有强制执行权”;而申请强制执行时,又因为“无正当理由逾期”而不予受理。
这样的细节能给人什么样的警示?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指出:“执法失之于宽,监管失之于软,就守不好绿水青山、保不住美丽家园。”
“曹园事件”,当事人付出了代价,最近两起毁林事件,既已公开曝光,相信也一定会得到依法处理。但不论哪一起事件,对具体责任人的处置其实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从整个事件中找到弥补短板、完善制度、改进工作的关键。
保护森林资源是大家的事,任何说辞任何名义都不是毁林的正当理由,随意跨越生态保护红线的风气必须刹住。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4月14日电4月13日,在《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纪念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