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那么,什么样的人物会成为少年儿童的榜样?榜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榜样教育如何实施才能更有效果?
就上述问题,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针对江苏省初中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少年儿童对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心理需求是积极向上、多元化、时代化的,但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少年儿童是怎么看待榜样和偶像的?
调查显示,对于“是否有效仿的榜样”,有80.22%的学生回答“有”,另有4.64%的学生回答“榜样就是偶像”。可见,榜样在初中生群体中的认可度相当普遍。关于榜样教育内涵的认识,有69.55%的学生表示“知道并且认同”,说明榜样教育具有一定影响力,对学生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少年儿童获取榜样资源的渠道,52.83%的学生选择来源于网络,48.75%的学生选择来源于电视和广播,还有40.48%的学生是通过朋友、同学而了解的。
学生喜欢的榜样类型是多样化的,选择同学、朋友的人数比例最多,为45.5%;其次是影视明星,占39.46%;家人、教师占32.87%。杰出人物一度是中小学生喜欢的主要类型,但调查显示,杰出人物如科学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社会精英所占比例远低于影视明星,劳动模范仅占17.92%,政商界精英占14.11%。在让学生写出他们所喜欢的榜样姓名和身份时,有学生写到了英雄人物,但这类英雄人物多是影视或虚拟动漫人物,很少有人写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等。
有75.3%的学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说明偶像崇拜在初中学生中非常普遍,多数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对于“偶像的吸引力”,选择偶像的内在品质如“人品”(35%)、“才华”(19.03%)、“传播正能量”(10.21%)的合计占64%以上,而选择偶像外在因素如“颜值”的仅占4.83%。多数学生对于偶像崇拜比较理性。
二、家长该如何挖掘偶像崇拜的正向价值?
偶像崇拜是孩子的一种过渡性需求,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特定阶段需求的产物,家长不能简单地予以压制,应理性分析评判,合理引导。榜样未必能够成为偶像,但是偶像可以转化为榜样。积极、正向的偶像可以树为榜样。
不同孩子个体对榜样人物的选择和模仿,会受制于个体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成熟程度、知识结构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因此,家长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特点,培养网上的孩子正面偶像;针对明星榜样凸显的现象,要引导孩子关注明星在成长过程中对理想的执着与坚持,深入挖掘偶像魅力之所在。
偶像不一定都是趋于表面、满足感官需求的,偶像也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精神品质。问卷调查也发现,偶像最吸引孩子的品质是偶像的人品,如勤奋、自律、爱心等。所以,充分挖掘偶像的闪光点,化偶像为榜样,可以扩展榜样类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调查也提示我们,处于初中时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是非判断能力,在效仿偶像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及时引导。
榜样也可以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中的榜样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其道德行为更适应当前孩子的道德心理需求,更容易唤起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家庭教育是通过血亲关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家长要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言行,积极肯定主流榜样形象,营造健康向上的家风,以正向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成长。
(据中国教育报)
新闻推荐
洛浦街律师志愿者集中教育授课现场洛浦街律师志愿者服务队集中教育授课出成效知法、懂法、明法,才能守法。依托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