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杰绘
●本报记者吴优
实习生古嘉权
听到好朋友背后说自己坏话、同学看见我犯错向老师打小报告、借给同学的书要了也不还、和同学吵架了、被同学打了……孩子回家跟家长“投诉”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个家长都曾遇到过,甚至不止一次。那么,这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处理,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家长 大多主张小矛盾“别计较”
前几天,梅城刘先生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放学一回家,就气呼呼地回房间。经过询问,孩子向刘先生“投诉”,课间操时,他不小心站错了位置,被本来在那个位置的同学推了一把,摔倒在地,那位同学不但不道歉,还说他“活该”,他非常生气。刘先生认为此事双方都有错,但对孩子只说了一句:“他推人不对,但你也不对,是你先站错了。”不想这句话引来了儿子的崩溃大哭。“跟他讲道理,说这么小的事咱大方点别计较了,他听不进去,一直说他只是不小心的,为什么要推他,害他在这么多同学面前丢脸,一直在哭。”刘先生说,在家长看来,这事实在是小事,但孩子就是觉得很大件事,一直在较劲,不知道该怎么办。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小学、初中阶段孩子的家长。有的家长认为,学校里发生的矛盾基本上都是“小事”,一般会本着“小事化了”、别影响同学关系的心态,让孩子“别计较”;有的家长则会用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或者要求孩子自己跟同学沟通解决;有的则表示会让孩子“以牙还牙”,以免被人认为软弱,以后继续被欺负;还有个别家长则表示,平时工作太忙,这样的事基本不理不管,孩子自己解决。但如果是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家长们表示,会告知老师,并要求见对方家长,甚至采取法律手段,毕竟保护孩子是第一位的。
心理专家 不要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只是偶发的小摩擦、小冲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人际关系中的一部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慧认为,孩子找父母倾诉自己的“遭遇”,这是亲子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父母了解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契机。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重视并耐心倾听。”张慧认为,大部分孩子告知父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父母替他出头,而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同。所以,家长的耐心倾听很重要,要让孩子有机会诉说事件的经过以及内心的想法。此时,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无论是父母的漠视还是过度反应都会让孩子难以接受。
对于要如何处理这件事,张慧认为,父母不要单方面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要让孩子站到“主人”的位置去思考。比如,矛盾是从哪里来的?带来的损害有哪些?由此可以带来怎样的思考?以及需要用怎样的方式处理比较恰当?从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面对困境时是有“掌控”能力的。另外,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不要求全责备,只要孩子不出现极端想法,那就让孩子去试试看,哪怕是走弯路,那些不断试错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养分。
新闻推荐
带着“放大镜”实地考察社区 福宁社区组织大学生小朋友给环境改造支招
本报讯(记者宋爱华)“小心撞头!”“请勿高空抛物!”4月13日,翠香街道福宁社区营造项目开展“社区放大镜”实地考察活动,社区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