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论坛
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心得体会、五花八门的比赛或活动、各式各样的评比或检查……眼下在一些地方,一拨拨袭来的非教学任务让不少教师身累,心更累,以至于有教师感慨,“都快没时间教书了。”这其中,既有必要的非教学任务必须由教师完成,也存在部分非必要的教学任务给教师带来了“额外负担”(《中国青年报》4月15日)。
一直以来,人们经常谈论学生减负的话题。事实上,教师同样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此前有媒体报道,近三年来,杭州某区教育局内各种和教育无关的临时任务多达188件。杭州某知名公办小学一学期曾接待过50个访问团,最多时一天接待3个团,“负责接待的老师简直忙到怀疑人生。”
时下,不少地方诸如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征地拆迁等与教育事业无关的工作,都要学校参与其中。此外,各类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层出不穷,让学校和老师们不堪重负。
过多过滥的非教学任务,牵涉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很难静下心来研究教学。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些教师“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陷于各种非教学任务难以自拔,到头来很可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不利于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再者,老师的工作任务,相当一部分又会分解给学生和家长,比如,点赞、投票、征文,下载APP……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在安排部署工作时没有考虑到学校教学为主的实际情况,而是将其等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全局性任务一样不能少;另一方面,也有形式主义思维作祟。有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往往将学生作为凸显政绩的工具,凡事都想从娃娃抓起,都要搞小手拉大手,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足以体现重视。
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些必要的非教学任务和进校园活动,既有助于锻炼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但是,学校绝不能成为一个“筐”,啥都往里装。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提出,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2019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给教师减负,当务之急是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负面清单”,厘清非教育事务进校园的红线,同时赋予教育部门和学校说不的权利。只有减去与教书育人无关的任务,才能让广大教师心无旁骛,聚焦主业,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张淳艺 公务员
新闻推荐
乡村民营企业家自白:不解决土地产权问题,乡村振兴难持续邵海鹏仲春明有一个当村长的父亲,由于自小看着父亲如何努力工作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