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是国内数字阅读领域国家级、综合性行业大会,被业界视为数字阅读的年度“风向标”。目前,第五届大会在杭州落幕了。会上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到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4月15日《光明日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数字阅读风生水起,成为不少人的主要阅读方式。这些年来,关于数字阅读的讨论一直很多,但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否定数字阅读的存在,很少有人会认为数字阅读毫无用处。就拿一直热议的浅阅读和深阅读来说,如同很难说读书就是深读一样,也很难说数字阅读就必然等同于浅阅读。
单从数据来看,人均数字阅读量达到12.4本,相当于一个月读一本,其实已经不能算少了。而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看起来也不错。要知道,现在面临的阅读生态与过去还大有不同,而阅读从根本上取决于对时间的利用和支配。“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遇到的诱惑与干扰也相对较少。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到来,已经给阅读带来了极大挑战。而近年来,抖音、快手等出现,给国民时间分配带来了新考验。这个阅读数据,就是在各种竞争中实现的。
如此,是否意味着我们在阅读中已经可以举杯庆祝了?恐怕还不能轻松。诚然,从纸质出版到电子出版、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都在高速更新迭代,数字阅读也可以实现深度化。正如一些思想类内容,通过数字阅读依然能实现。问题的关键是,有些阅读内容,就已经决定了其只能是浅阅读,或者快餐式阅读。
高尔基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在人们心中,阶梯的意义,更多是通过有价值的阅读实现的,而有价值的阅读既体现在阅读方式上,也体现在阅读内容上。内容是根本,正如一块田地里,有花有草,有很多草根本没有营养,有的甚至还是毒草,这就要有所区别。于阅读而言,如果只是把阅读当成一种快餐,甚至只是满足感官刺激,那这样的阅读,与一般意义上的“娱乐至死”也没有多大区别,这样的阅读恐怕也担不起那么多美好的向往。
人均12.4本的数字阅读量,模糊了很多问题。且不说具体阅读的方式,是精读还是粗读,是有思考的阅读还是浮光略影的阅读,就说阅读的内容,就很值得细细推敲。虽然缺少定量定性的统计与分析,但就眼前所见,恐怕很多阅读内容难让人乐观。当下电子阅读中,网络小说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当然,随着这些年来对内容生产的重视,网络小说的质量正在提升,但也很难说就达到了要求。而在一些角落里,大量的阅读内容还存在着不健康一面。这样的电子阅读,即便数字再多,又有多大意义?
阅读的所有美好意义,其实都是通过价值体现出来的。消遣式、娱乐式阅读也无不可,但还是应该有价值的一席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一些不健康和漏洞百出的内容,走马观花的阅读,荒读泛读一百本,可能还不如精读一本有质量的书更有价值。
数字阅读不能只关注数量,还应该关注质量问题。确实,未来将是一个处处是屏幕的“屏民时代”,不可能拒绝,相反应该迎接数字阅读的到来。但是,既然是阅读,那应该关注价值,考虑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据《北京晚报》报道,昨日上午8时34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手术室内,伴随着“哇——”的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