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心得体会、五花八门的比赛或活动、各式各样的评比或检查……眼下,在一些地方一拨拨袭来的非教学任务让不少教师身累,心更累,以至于有教师感慨,“都快没时间教书了。”(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走近基层教师群体,人们发现教师压力大、任务多、负担重,而导致其“都快没时间教书了”的超负荷缘由,并非来自“主业”方面的份内职责,而是“忙于”许多教学之外的“非本职”任务。
盘点教师的诸多“非本职”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非必要的教学任务。比如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类会议、督导检查、评比验收、达标考核等;一类是有必要的非教学任务,即来自政府与部门的社会性任务。比如禁毒知识竞赛、各种投票任务、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等。
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非必要的教学任务和有必要的非教学任务,不仅无端耗费了一线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增加了他们的精神和工作负担,更会异化和悖逆了“人民教师”的职业定位。鉴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密不可分,教师的过重负担也势必会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学生负担。由此解读,为教师“减负”当是在间接为学生“减负”,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固然有边界不清、监管不力的制度原因,但认知错位的思维误区,却是这种乱象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力。一是错把教师的有限“教育”当无限“监护”,让教师承担了过多管理之责,比如对食品安全负责、承担校外巡检、防暑假溺水;二是过多过滥的“进校园”。凡事都想“从娃娃抓起”,发挥学生“小手牵大手”的宣传、倒逼、促进效用。也只是有许多部门看到了“家家户户有学生”这个庞大群体,教师的“额外负担”便纷至沓来。
为教师“减负”,关键在于“减非”,即减去非本职所需的“教学任务”和社会事务,让行政的归行政、社会的归社会、校园的归校园,这就需要从建章立制的层面,为教师的职业定性、职责定位,明确学校、教师的责任、权利、义务等,明确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边界。同时也要适当赋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的“说不”权利,为非教学专项工作进校园项目打造防火墙、划出隔离带,严禁侵占正常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体育锻炼时间,对任性违规者要敢于抵制、大胆举报、依法惩戒。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今天是第四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活动走进各地校园。15日上午,天津师范大学千余名师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