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报讯 (记者李妍 通讯员卫健宣)随着气温回升和降雨增多,蚊子进入繁殖期,白纹伊蚊密度也逐渐升高,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区卫生健康局提醒广大街坊,在登革热高发季节,要重视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据了解,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季。登革病毒共有4种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热及重症登革热(又称为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是一种易感性疾病,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感染登革病毒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那么,登革热有哪些临床症状?据介绍,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为5—8天。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在感染登革热后,可以没有明显的病征,有些人则只有发热等轻微病征。例如,儿童发病时的病况通常较成人轻,或会出现一般性的发热症状及出疹。第一次感染登革热时病情一般较轻,病愈后对该类型病毒会产生免疫能力,但若随后感染其它类型的登革病毒,出现重症登革热的几率则较高。重症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所引起的并发症,病情比较严重,可导致死亡。重症登革热患者初时会出现发高烧、面部发红,以及与登革热相关的一般病征。高温可持续2—7天,而体温甚至高达40℃—41℃,随后患者或会有出血症状,如皮肤出现瘀斑、鼻或牙龈出血甚至内出血等,最严重的会导致血液循环系统衰竭、休克及死亡。
区卫生健康局提醒,登革热可控可防不可怕,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方法。一是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包括疏通下水道、铲除杂草、填平地面积水、翻盆倒罐清除闲置积水容器,防止蚊虫滋生。对于种养水生植物的瓶罐,要3—5天换水一次。二是室内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白天喷杀,室外搞好环境卫生后,用氯菊酯等喷杀外周环境。三是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白天到室外活动时,要在露出的皮肤部位涂抹驱蚊油;中午不要在室外林荫下午睡,在室内午睡时要挂蚊帐。四是一旦发现登革热病例,要做好患者救治及隔离,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要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登革热传播。
新闻推荐
□林颐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的《在他们消失以前》带来的震动,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感受。这位摄影师花了30年,走访44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