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山塘街 (资料图片)■游水方(坡头)
我们走进姑苏七里山塘的时候,夕阳已挂在树梢。山塘河像一条飘动的玉带展现在面前,河两岸沿着石壁立着旧瓦房,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小河上相隔不远便有一条形态各异的石桥跨过,街桥相连。河岸停着一张张小游船,在水上悠闲地荡漾着。
导游说,这就是闻名的姑苏山塘古街。山塘街位于古城苏州的西北部,东连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3600米,因此被称作“七里山塘”。
我踏着山塘街那厚重的青石板,听着导游的述说,感到周围飘荡着有一股浓浓的文化韵味,在河里,在桥上,在粉墙黛瓦间……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这样写道:“当年地陷东南,东南有个姑苏城,阊门外有条十里长街,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指的就是山塘街。
山塘街的建设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息息相关。唐朝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来苏州担任刺史。为了造福于民,他组织民工疏通山塘河并顺势拓展了河堤,供车马船只往来,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苏州人民为了感谢这位为民造福的大诗人,便将山塘街称为“白公堤”。白居易的前任是韦应物,后任是刘禹锡,都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他们的诗作《武丘寺路》《竹枝词》《采菱行》至今还在这长长的河里流淌: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就发生在山塘。据民间传说,唐伯虎住在苏州桃花坞,阳春三月的一天,他到虎丘去游玩。走在山塘街,突然看到山塘河里的画船上,有几个小姑娘很漂亮——原来是华太师的夫人带着四个丫头去庙里敬香许愿,这四个丫头分别叫春香、夏香、秋香、冬香,唐伯虎觉得秋香真正有风韵,于是就想方设法去俘获秋香的芳心。
山塘河上的石桥众多,横跨河上的石桥有7座,两岸竖贯堤上的石桥均有8座。这些石桥历史已经久远,有些建于宋代以前,桥面光滑的石板留下了时间踏出的脚印。它们的造型不同,风格各异,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在石桥的涵洞中,飘荡着优美的诗句:“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我踏上这些石桥,摸着桥边护栏,仿佛在触摸着山塘的文化。
走进吴一鹏故居玉涵堂,一股浓烈的文韵向我们扑来。吴一鹏于明朝弘治六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来做了正德皇帝的老师,官至吏部尚书。他在功名显赫之时却弃官还乡建造了“玉涵堂”,将自己“比德于玉”。玉涵堂内有一幅“一门三鼎甲”图,讲的是苏州昆山的徐氏三兄弟“三鼎甲”入仕的故事。他们的母亲顾氏是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妹妹,丈夫游学在外,她督促三个儿子“课诵恒至夜午不辍”,三兄弟同时考中状元、榜眼和探花,这在中国科举考试史中实为罕见。在科举考试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全国共出了711名状元,而苏州就有50名。何以如此?我在玉涵堂的惜字炉里找到了答案——苏州人自古就非常崇尚文化,对写有字的纸特别敬重,不仅不许亵渎而且也不许随意撕毁,见到字纸一定要恭敬地捡起来,然后交到专门机构“惜字局”,放入这类惜字炉里焚烧。正因为他们对文化的崇尚和敬畏,才有了“苏州状元甲天下”的美誉。
在玉涵堂二楼里,我们一边品着香茶,一边欣赏苏州评弹。一个略高的小唱台上,一张小长桌直着放在台中间,上面罩着一块粉红色带花的布,两面各竖着一个话筒,一男一女分坐于桌子两边。男人穿着绿色长袍,抱着三弦琴,女的穿着粉色镶着红花的旗袍,抱着一架琵琶竖于大腿上。男的先唱了张继的名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女的也唱了一曲,歌词不甚明了。只觉得歌声清丽婉转,如清泉流淌,似珠落玉盆,伴着三弦琴及琵琶声,悦耳动听,和着那香茶,沁人心脾。在我们的掌声中,他们又弹了几曲,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夜色迷蒙,山塘古街的民居门前的红灯笼亮起来了,河上两边的路灯亮起来了,一座座石拱桥上的灯亮起来了。我们坐在游船上缓缓向前移动,那些灿烂的灯影在河面上荡漾,在不断扩散中烁金闪银。我觉得七里山塘的文化韵律,就如同这灿烂的光影。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自本月11日开始访问智利、巴拉圭、秘鲁、哥伦比亚4国,并于14日抵达拉美四国行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