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但互联网烟草广告仍大量存在且更加隐蔽。15日,北京疾控中心发布2018年中国互联网影响数据监测结果,青少年用户众多、监管相对缺位的互联网平台,成为烟草营销的重灾区。此外,在一些以“发现美好生活”为口号的“种草”性质的生活方式分享APP中,也出现了大量针对女性的烟草营销信息。(4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在“吸烟有害健康”渐成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们已自觉投身控烟、戒烟行列的当下,烟草广告的式微、消亡已成大势所趋的客观现实。然而,烟草经营者总不忘想办法规避管控、销售烟品、牟利赚钱,于是他们就看中了用户众多、监管相对缺位的互联网平台,并以更加隐蔽的“情怀牌”方式吸引读者、诱导消费,对这种挑战法律、悖逆大势、损害健康的违法宣传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与传统广告形式不同,互联网平台上的烟草营销信息,更多是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软性植入方式。营销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推出相关情怀软文。通过渲染烟草与爱情、友情、亲情之间的关系,传播烟草信息,美化吸烟行为,提升公众对烟草品牌的认同度。比如,以“笔记”、“测评”“体验报告”等的“种草”方式展示烟草信息。这种看起来不像广告的情怀软文,就像裹着糖衣的炮弹,极易麻痹和懈怠人们对烟草广告的反感,反而更吸引读者的关注。
二是传播貌似科学的虚假信息。鉴于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业已成人们熟知的科学常识,网络上的烟草营销总要注重宣传他们推出的烟品如何能降低危害、规避毒素。比如,“低焦油”可以减少烟草危害,“细支”烟草、“爆珠”烟草可以降低健康隐患等。其实这些信息宣传不过是胡编乱造、误导消费的伪科学,千万不可信以为真。
据有关资料介绍,烟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燃烧时的烟雾,而卷烟焦油中的有害物质,只占卷烟有害成分的0.6%,降低焦油含量,对卷烟总体的有害成分释放量并不起明显的减少作用。吸“低焦油卷烟”者体内的烟草烟雾有害成分含量并不比吸普通卷烟的人低。至于以所谓“细支”“爆珠”、“女士烟”等烟品降低健康隐患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其实际上不过是对烟品口味、外型的改良,烟草危害丝毫未减。
以情怀软文和伪科学的方式推出烟草网络营销,极易呼应青春期青少年对爱情的渴望与想象,挑动起女性对嗜烟的好奇与试水。这实际上也直击了除男士和老人之外的烟民相对较少的群体,其危害不可小觑。这显然与《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的规定和我国《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中“禁止利用互联网发布烟草广告”的要求背道而驰。
防止网络成为烟草营销漏洞,需要政府部门、网络平台和广大消费者的相向而行和强势监管。既要从立法层面明确界定这种软文式植入烟草广告的违法性,也要组织相关专家拆穿伪科学烟草信息的欺骗性,更要从净化互联网环境入手,取缔披着各种外衣从事烟草营销的非法广告,让违法者付出代价、得不偿失。
新闻推荐
近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吉林白城洮南市危房改造房屋质量问题,指其危房改造应付检查,改造时只是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