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至今,国内相继出版了《巴黎圣母院》的多种中文版本
(记者 魏沛娜)4月15日傍晚,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引起全球强烈关注。熊熊烈火中的巴黎圣母院,燃损的不仅是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哥特式建筑,还有与巴黎圣母院相关的历史文化记忆。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巴黎圣母院同样早已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镌刻心中。人们期待未来巴黎圣母院的重建修缮。
记者看到,自1980年至今,国内相继出版了《巴黎圣母院》的多种中文版本。陈敬容、管震湖、潘丽珍、施康强、陈宗宝、唐祖论、李玉民等人皆翻译过,贵州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过。
其中,由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玉民翻译的《巴黎圣母院》多年来已成为读者心中的经典译本。李玉民曾为《巴黎圣母院》写下译者序《并立的两座丰碑》。他介绍,雨果在创作《巴黎圣母院》时虽小有波折,时逢法国七月革命,小说的研究材料和笔记全部散失,但雨果只用了5个月时间,一气呵成,显示出了他的天才与勤奋。“雨果以其浪漫主义诗人的才情和文学创新者的胸怀,偏爱宏伟和壮丽,而巴黎圣母院又恰恰是一座巍峨壮美的建筑,两者自然一拍即合。雨果打算写一部气势宏伟的历史小说,一开始酝酿,就决定以这座大教堂为中心,讲述一段奇异的故事。”
李玉民指出,在雨果的笔下,巴黎圣母院绝不是一个完备的、定型并能归类的建筑:它不再是罗曼式的,但还不是哥特式教堂,因而成为集万形于一身的神奇之体,成为令人景仰的科学和艺术的丰碑。1831年,《巴黎圣母院》一经出版,它又成为文学的丰碑了。于是,这座大教堂和这部小说就联结在一起,两座丰碑并肩而立,再也分不开了。“有了这部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城心岛上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不仅多了几分风采,还增添了一颗灵魂。”李玉民说。
众所周知,因为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走进了文学,超越了时代,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标。中法文化比较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形容为“一个建筑进入了人的思维、思想和情感了”。董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巴黎圣母院》伟大在哪儿,为什么给这个建筑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正好是强调了中世纪结束,人类走向现代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时刻是非常重要的,雨果的作品一下子把巴黎圣母院作为一个建筑,就在历史的点上的重要性显现出来。”
巴黎圣母院约始建于1163年,1345年完工。如今,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参观,诚然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不无关系。“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小说也改变了这座大教堂的命运。巴黎圣母院的名气远远超过所有教堂,大半功劳应当归于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许多游客都是读过小说,或者通过不同途径知道这个故事,才慕名去参观巴黎圣母院的,这是物以文传的绝好例证。”李玉民说。
新闻推荐
绿茵善举在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法甲俱乐部雷恩的老板弗朗索瓦·皮诺表示,将为重建圣母院捐款1亿欧元。皮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