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现实,本是为了激发创作灵感、积淀生活经验的采风活动,在一些地方确实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快闪秀”。有的四处赶场、转来转去,却总是浅尝辄止、雾里看花;有的只顾拉条幅、拍合影,借采风之名游山玩水、交友聚会。脚下没粘上些泥土,身体没染上点烟火气,创作出的作品难免如“井中葫芦”“水中浮萍”,得不到读者的认可是必然的。
古人讲,“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回望那些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大都是扎根生活、深入实践得来的。柳青扎根陕西皇甫村14年,在山窝窝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一部《创业史》洋溢着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路遥提着资料箱在陕北各地采风,甚至到煤矿当矿工体验生活,《平凡的世界》中那些人与事至今鲜活如初;莫言也曾讲道,“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事实证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深情。只有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温度,走进老百姓的内心世界,才能锤炼出有生气、有深度的优秀作品。
我们无疑正处于一个大时代,国家日新月异,社会急剧变革。这个过程中,从都市的格子间到乡间的地头上,有无数的好故事值得书写,有数不尽的创作素材有待挖掘。近些年,文艺界生产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从整体上看,“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不容回避。正因此,我们一直在呼唤能够反映当代生活图景的现实主义作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一条就是需要文艺创作者扑下身子,在国家和社会的“神经末梢”上,观察具体而微的时代变化,体味鲜活生动的百姓生活。
社会不乏浮躁之气,几乎各行各业都在求新求快,但文艺创作者更应该成为一种“匠人”。让艺术与现实碰撞,与民心呼应,才能产生最动人的力量。(据《北京日报》,作者:姜忠奇)
新闻推荐
丰碑永镌赤子心 记长期坚持为抗日英烈树碑立传的退役军人金春燮
据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没有哪条规定明确,也没有哪个部门要求,哪些事应该由金春燮来做。相反,他有更多拒绝的理由:缺钱、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