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奢侈品不再疯狂(资料图片)买奢侈品渐趋理性
近一两年,全球各地的老“代购”们普遍感到,来自中国的订单变少了,买主对性价比的要求更高了。以往代购提成较多的马桶盖、音响、电视、珠宝、手表等,几乎绝迹了。
消费者更注重软性体验
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曾令日本人震惊,但购物清单已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家电、电子产品渐渐淡出视野,药妆、书籍、文具、婴幼儿用品成为消费主流。现在赴日本的中国游客,特别是办了多次入境签证的游客,更注重在人文、地理、文化、服务等方面的软性体验。
中国旅行社(德国)总经理张宇红说,以往中国游客在德国喜欢购买奢侈品、高档箱包和手表,现在更喜欢逛连锁店和平价综合商场,炫耀和攀比性消费少了。
据意大利旅游机构统计,前几年赴意中国游客每年超过200万人,其消费占意大利免税零售业营业额的三成。如今人数有所下降,购买珠宝和名表的明显减少。
越来越多人将出国重点从打卡、购物转向体验文化,深入当地。英国伦敦不少博物馆、画廊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创纪念品,深受中国游客喜爱。法国近些年一些“老牌”奢侈品对中国游客销量一路走低,价位居中、设计感强的“轻奢”品牌更受国人追捧。
游客王威表示,他到法国旅游避开了打卡景点和购物中心,将目光转向巴黎郊区的“跳蚤市场”,背回了几幅油画和一口铁锅。
虽然购物清单发生了改变,但是,中国人对海外产品的信赖尚没有大的改变。大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产品质量过关,安全可信。吴女士说,她和家人对日本产品的信赖和依赖,似乎到了停不下来的程度。
对奢侈品的消费渐趋理性
对于国货而言,消费者境外消费欲降低,释放了积极信号,应牢牢把握契机,借鉴国外经验,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美誉度,把消费者的目光更多地吸引回国内。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我们拿出“真材实料”和对消费者的诚意。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习借鉴海外产品打造产品文化的经验,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
比如,韩国化妆品长期塑造“流行文化引领者”“适合亚洲人肤质”等品牌特征,通过不断引入新原料、新概念或者通过韩剧、偶像文化进行宣传,成功圈粉大批中国消费者。在操作层面,韩国采取政府与民间联合确定定位,再由政府、相关社会机构以及企业三个层面对外推广,从政府推广和市场营销两方面入手,打造韩国相关商品的整体形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法国则将本地产葡萄酒打造为法式生活的符号,并且将这种文化理念渗入电影、电视剧传播出去。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说,我们不是制造不出与日本同水平的产品,而是我们的厂商在这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下足功夫。现在,大家的消费能力提高了,想用更精致更安全的产品,厂商要研究这种需求,了解用户体验,不能一味地追求低价。如果在细节上多下些功夫,中国企业一定能开发生产出更好的产品。(综述)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任天堂“粉丝”的愿望清单多了一项内容,首家任天堂主题乐园明年开业。主题乐园由任天堂与日本环球影城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