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最近,湖北潜江的“小龙虾学院”首批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企业“预订”一空,这条新闻引发了不少关注。如果大学生们都能像这个“小龙虾学院”的学生一样抢手,那他们的就业难题似乎就不存在了。实际上,类似“小龙虾学院”的专业,在现在的大学里并不少。另有报道称,在云南昆明的一些高校里,冲咖啡、调制鸡尾酒、做美味大餐、采茶炒茶,甚至研究马铃薯都设置了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们,也都是还没毕业就被市场秒抢一空。
乍一看这样的新闻,可能要让人疑惑,大学里开设这些课程,这样的大学生与一般的拜师学艺有什么两样?莘莘学子又有什么必要经历几年寒窗苦读?其实,大学里的这类课程,并没有“离经叛道”,而是通过教授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基础科学知识,使他们成为相关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以马铃薯专业来说,我国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收获1吨马铃薯需要200公斤种薯,成本不低。云南师范大学的马铃薯科学研究院正在研究通过种子进行繁育,用一调羹种子就可以播种一亩地。这项研究如果成功了,对于马铃薯种植无疑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甚至可以推动整个地球的膳食丰富。显然,像这样的研究,没有相当雄厚的基础科学的底子,要想有所建树是不大可能的。
大学专业与市场需求对口,近年来已经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向,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高等学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造成学生毕业以后难以就业,也使社会对大学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因此,一些高等学校设置与市场直接挂钩的专业,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对于提升一些行业的科技水平也将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一直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经济的自主创新水平,高等学校为市场培养一批高科技人才,也是其应负的责任。
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提升就业率而将大学办成职业训练场所,很可能又失之偏颇。年轻人进入大学,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这只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这个“象牙塔”的熏陶,使自己锻造一种高贵的人格情操。说到底,类似“小龙虾学院”“马铃薯研究院”这样的专业虽然看上去很新奇,但毕竟是个小众行业,如果众多高校一哄而上,很可能又会造成人才过剩,学生被企业秒抢的情景也就不可能出现。
大学的专业设置既要脚踏实地,多开一些与市场需求挂钩的专业,还应该仰望星空,不能偏废市场应用性差的专业。前不久,全球科学家通力合作,拍摄到了宇宙天体中5500万光年外的一个黑洞照片,令全球为此振奋。但是,这种对黑洞的研究至少在可预期的未来,对于经济增长不可能带来什么助益,但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这种市场应用性较差的专业又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也需要转变观念,不能在一个专业上“吊死”。可以利用大学学习这几年宝贵的时间,积极参加大学的第二专业学习,以较好地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比如,大学的中文专业现在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但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在求学期间如果能再学习一门市场应用性强的专业,那么将来即使不从事与中文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不会在就业方面出现多大困难。而他系统学习的中文课程,也能够成为他人生的宝贵财富。
□周俊生
新闻推荐
省大学生运动会 5月6日开幕 133所高校逾万名运动员同场竞技
南方日报讯(记者/陈芳庭通讯员/刘红艳)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以下简称“省大运会”)将于5月6日至31日举行。4月17日,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