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浙江的尹先生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打出去的电话,周围的朋友都不爱接听。后来经证实,他的手机号码被一个软件平台标注成了“教育科研机构”。如果要查询详细信息,还需支付26元。从标注到查询来源,再到取消标注,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牟利的“生意”,这些让尹先生感到怀疑电话标注乱象的背后是否暗藏着一条黑色利益链。(4月18《央视》)
手机“来电显示”是一种基础的通讯服务功能。但随着电话标注功能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却开始慢慢被异化和“变味”。现实生活中遭遇像浙江尹先生那样手机号码被“误标”的情况,并非个例。
在手机早已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信息传播工具的当下,手机号码被“误标”给当事者带来的生活不便可以想象。不仅会造成周围朋友的不愿接听,还会影响到当事者的正常业务往来和事务办理。更令人不胜其扰的是,用户查询和取消这些错误标注,不仅会被要求付费服务,而且很难实现“注”销了事。
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换句话说,网络产品和服务所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应当是已向用户“明示”并征得其“同意”的。这实际上就是明确界定了手机服务商对确保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知情权”要求。
用户本已是毫不知情且无端受扰的无辜受害者,查询和矫正“误标”却还要自己掏钱,这是对其伤口撒盐的二次伤害。而对于手机管理平台,让用户付费纠错,无疑是在推卸责任、二次收费。据此,人们有理由质疑其是在先恶意标注、再收钱纠错,是借号码标注的服务功能,人为地制造“商机”、牟取利益。
遏制手机号码“误标”乱象,需对该标注功能实施去伪存真、兴利除弊的规范化监管,建立起信息标注的确认、核实机制,运用技术性手段构筑甄别手机号码标注信息的筛选网、防火墙,斩断借纠正错误标注发黑心财的利益链条,同时给被错误标记的用户提供权利救济渠道。消费者也要勇于举报、敢于维权,积极投身网络信息净化的打黑除恶、环境治理保卫战。
新闻推荐
这是“营销电话”、“地产中介”、“骚扰电话”、“诈骗电话”。现在很多人手机都装有安全软件,当你接到陌生电话时,手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