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斌
桥,在古代,在诗词世界里,不仅仅是为了过一条水,也是一景,是一幅画。也因此,竖行文字里,就出现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风雅;就出现了“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画面。
“秋娘渡与泰娘桥”,一渡口,一小桥,那样熨帖地组合,让人神往。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月下的小桥,总是那么静谧,那么和谐,泛着月光水色。
桥,让风景美着。
桥,让诗歌美着。
一条水上有一座桥,就有了诗韵。
一个镇上有一座桥,就有了古意。
在沙井,永兴桥就是这样的,它弯弯地横过水面,如玉带横腰,如丝帛束衣,让水有了一份缠绵,一份婉约,有了一种欲说还休的风韵。
水,清白一脉,在桥下流着,如无以言传的眸光,带着清愁,带着留恋,一直流向远方,流向夕阳天光相映的地方。
桥,则如弯弯的黛眉。
虽然,桥体是花岗岩的,可一点也不显得笨拙,不显得粗犷,倒是十分清秀,十分灵透,仿佛一个小玩件似的,可以放在桌案上,和端砚,和镇纸,还有瓷器一起,做为摆设。
一桥三孔,都如半月一般。桥上,栏杆横斜,圆雕的小狮子,一个个显得毛茸茸的,好像随时准备跳下来,就地打几个滚。
岁月,在桥身上沾染出几片苔痕。
有草色在桥缝处沁出,绿乎乎的。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可是,桥仍横斜如旧,灵秀如旧。桥头的木棉树,一片花色,如霞光荡漾;如女儿红的酒色,漫空挥洒。
人走桥上,走在花雨里,也走在诗词世界里。
当年,这儿可有僧人走过,披着袈裟,在瓣瓣花痕雨色里,低吟着“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的句子。只是,蹁跹落下的是木棉花,不是樱花。当年,这儿一定有长袍大袖的书生,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的流水,低吟着诗歌;而远处高楼上,一定有女子,眉眼汪汪,偷窥着这潇洒如竹的书生吧。
只是,一切都远去了,只有桥留下来。人,走在桥上,就如走在竖行文字中,走在汉文化的巷道中。
人,走在桥上,就如走在一段小杜的江南诗中。
一座永兴桥,让沙井小镇成为一片微型江南,成为一片青花瓷里的世界。
新闻推荐
草案加强规范网络销售药品行为,明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经营企业不得通过药品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直接销售处方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