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近日,北京市首个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简称“环物会”),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希格玛社区挂牌成立。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环物会成员由居民代表推荐投票选举产生,在居民与物业之间架设起沟通协商的桥梁,改善社区物业管理现状,促进社区自治管理。(北京青年报5月2日)
当前,物管纠纷和乱象已成为新型城市病。现实生活中,小区业主自治困难重重,群体性矛盾频现,每年关于物管投诉以及物管纠纷的媒体报道比比皆是。实际运作中,业委会履职能力不足,比如成员酝酿、选举带着随机性,业主大会召开率低,业委会的成立与运行难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乱收费等,业主维权过程中与基层街道社区、职能部门相关事项对接也存在“断档”等。
这种情况下,链接物业与业委会、基层职能部门等的“环物会”,无疑有效弥补了这些不足,是一个基层管理创新。
长期以来,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乱象频仍,而业委会运转不畅、保护业主权益和维权不力,根本上讲至少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专业人士不足。很多时候物业服务等不到位,业主和业委会大致都知道,但到底具体存在哪些不力,由于缺乏相对专业人士,比如环境人士、财会人士等,他们却并不十分清楚,以至于很多时候具体维权时并不能很好击中“痛点”,维权效果自然不佳。
二是缺乏维权引路人。业委会与物业等一旦发生矛盾,或想在某些找到职能部门咨询和协调,却由于成员在相关职能部门任职的人员缺失,往往很难顺利找到有效维权的部门,从而走了很多弯路,维权成本增大,这样在实际中不少维权要么滞后不力,要么干脆作罢或不了了之。
此外,业委会缺乏必要的维权中坚力量,比如甘愿为业主权益服务而积极死磕到底的党员干部的有效参与,也是此前不少城市社区物业运转不灵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
这种情况下,此次中关村街道希格玛社区成立的“环物会”,不但具有其他地方“还物委”的功能,而且还有明显的特色,即吸纳专业人士、职能部门人员、党员加入其中。据报道,该“环物会”成员包括:包括主任1名(居委会的成员)、副主任2名(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委员6名,其中6人为党员。委员会成员的职业层面涵盖财务、环卫专家、前物业公司管理者等,日常负责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协调工作,监督物业、业委会履职。
这样的人员组成,一下子就破解了以往单独靠社区业委会维权在人员组成、职能、技能等方面的缺陷。而且“环物会”的职能定位,比如加强业委会的作用和物业监督,健全业委会积极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推进社区环境卫生工作向纵深发展等,很显然能让相关的小区业主权益维护能力和水平提升当道一个新的水平和档次,对下一步业主权益维护、小区环境再造等,无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和正能量。
更关键的是,像这样基层社区成立“环物会”,进而积极有效破解城市等基层社区物管不力现象的积极思维和实践,无疑为广大城市基层社区积极主动改进社区治理水平,提供了实践示范和思路启示,更为值得肯定和期待,值得其它地方关注、借鉴和学习。
新闻推荐
新华社香港5月4日电(记者朱宇轩)4日上午,香港金紫荆广场气氛庄严。超过2000名来自香港和内地的青少年及各界人士会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