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明
环保监控数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事关环境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一些企业不想方设法科学治污,却挖空心思在监控数据上做手脚,且造假手法花样翻新,误导环境治理决策。在全国多地严厉打击环保监控数据造假的同时,一些企业仍不收手,作案手法更加隐秘,技术含量更高。环保人士建议,打假手段需多措并举,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监控数据安全可靠。
随着环保监管趋严,一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在环保监控数据上“动手脚”。对此,监管层面不应该低估企业在数据造假上的可能性。
事实上,有关环保监控数据造假的“障眼法”,此前早就有媒体总结。像偷梁换柱,篡改伪造监控数据;“阴阳台账”避监管,两本数据哄骗人;暗度陈仓,断污水注清水蒙混过关;为获好数据,给监测探头“戴口罩”,等等,尽管方式有别,但大致不外乎那几个环节,并不算多神秘。
谈及企业数据造假的泛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造假的违法成本远远低于企业的获利空间。的确,环保数据是环境监管的基础性信息,对于造假主体就应该依法罚到其肉痛。但是,相较于罚款的严厉,违规被查的高风险及明确的连带责任,对于企业而言才更具威慑力。所以,面对企业数据造假的花样不断翻新,环保监管队伍也应与时俱进变得更专业,练就识别造假的“火眼金睛”。
现实中,监控数据造假的主体不只有企业,像地方环保部门对监控数据造假的事件近些年就已曝光多起,典型如陕西西安环保局曾用棉纱堵塞国控监测站点的空气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偏低。身为监管部门却带头弄虚作假,其后果不只是造成某个站点的数据异常,也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国控监测站点的数据一旦被“污染”,也就让企业数据失去了参照对象,对造假的查处难度也就更大。
部分企业变着花样对监控数据造假,一方面说明当前环保监管的确让企业感受到了压力,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造假的常见,也意味着监管上的“猫鼠游戏”还依然客观存在,企业的侥幸心理不低。要破解这一症结,还是要让环保监管的“最严尺度”变得稳定化、常态化,令企业对监管尺度有正常预期,自觉将环保设备的投入纳入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去,而不是盼着监管放松。当然,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之外,监管部门也应做好相应的服务,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治污难题,指导企业通过科学治污降低环保成本,这也是弱化企业造假动机的重要一环。
新闻推荐
“买他们一部手机,你啥也不用干,一天就能赚80块钱。”今年4月3日,市民王先生的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发财的好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