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新
京都学派历史学者宫崎市定(1901-1995)长期致力东洋史研究和中国史的普及。岩波书店在其九十高龄之际曾推出《宫崎市定全集》,称赞他“能将精密的个案实证研究与阔达雄浑的通史叙述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堪称稀有”,语虽溢美,当得起。
宫崎市定在1946年写了一部《科举》,当时他就注意到,“关于举世闻名的中国官吏录用考试制度——科举,虽然有人指出过科举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但还没有一本书将科举全部归纳整理”。可惜因战时,写得较仓促。1963年,宫崎市定重新创作《科举》,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这部。他说,要尽可能客观地介绍给社会,“希望努力描绘出科举制度及其实态”。
《科举》是作者学术生涯的一部小册,非代表作,但也能看出作者一贯的风格。广阔博通的视野,文笔晓畅,逻辑明快,作为面向日本读者的通识读物,作品字数不多,约14.2万字,语言平易,主要围绕科举相关程序、专有名词、具体活动做一个大略介绍,其间穿插一些人物典故、奇闻异事等以增强趣味。全书分作:序论、备考学习、县试、府试、院试、岁试……殿试、朝考、武科举、制科、对于科举的评价、后记。看上去很轻便,聊着天儿就把事情讲完了,最后评点几句,但我们都知道“大家小书”其实是不容易的,要有长年累月的钻研,融会贯通,才能信手拈来,谈笑自若。
现在说起古代考试,都统称其为“科举”,其实考试的规矩各有不同。前面几类属于“学校考试”,主要侧重基础教育,县试时对未冠和已冠也就是14岁及以下和15岁及以上的考题难度是不一样的。清代很重视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作为科举考试的孵化器,故后来的重心就都放在了四书五经之上。宫崎市定还介绍了“制科”,称之为“比科举标准更高的考试制度”,也就是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的考试,可以网罗那些不屑于埋头苦读的隐士,宫崎市定很惋惜制科的衰微。了解这些不同考试的区别,可以打破我们对科举的僵化印象,科举也是多样化的,有产生,有发展,也有变动。
宫崎市定尤其强调抑武崇文对中国国力的削弱,以至于后来无法抵挡外来侵略。
中国比欧洲更早抛弃了贵族制,科举制传播海外,为朝鲜、日本等国挪用,亦引西人歆羡学习。宫崎市定也提及《圣谕广训》在德川时代传到日本,被原封不动地传诵,明治时代颁布的《教育敕语》就受到了它的启发。日本的教育与文化,吸收中国的经验非常多。宫崎市定写这本书的目的,讲的是中国历史,其实也是在提醒同样身为“考试炼狱”的日本,在教育上应当避免的问题。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日本政府20日说,日方寻求仲裁韩国劳工状告日本企业索赔案。日本外务省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韩国方面没有...